【采访】计划

论坛:江湖色作者:疯语发表时间:2012-02-08 15:35



【采访】将是我2012年作品计划的形式。
 
 
 
采访,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态,也许已经不新鲜。
 
我想引用马塞尔·杜尚的两句话:
 
我羞于承认‘创造’这个词。
 
从根本上我不相信艺术家的创造功能。
 
也许有人要说:你的意思是‘人人都是艺术家?’这是博伊斯说的。博伊斯企图扩展艺术边界,杜尚则认为边界可以扔掉。我也不是‘激浪派’的信徒,一定要把艺术做得不像艺术。我的意思是折衷一下:放弃艺术家但不放弃艺术。艺术和瓷砖、涂料是一个东西,没有油漆匠没问题,可以自己刷墙,但没有涂料就不行了。涂料可以刷墙,甚至偶尔可以刷刷家具,但用来刷马桶肯定的就不行了。所以我要清楚艺术的边界。
 
坊间一个传闻很有意思:因为博伊斯很NB,有很多朋友。其中一个漂亮的女艺术家崇拜博伊斯,没事就喜欢研究他。后来,这个美女得了精神病。哪些不关心博伊斯的朋友个个没事,咖啡馆照开,酒吧照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艺术女神还是艺术偶像都不要注视她【他】太久。
为了不至于得精神病,我们还要谨记杜尚的话:不一定非要在艺术上干出点什么!
 
受到记者采访的启发,我发现采访的形式有其妙处,思想的扩散、文化的渗透都和采访分不开。但记者有限,记者的权力有限,媒体的篇幅也有限,生活中精彩的事和人却特别多。生活中那些寻常但灵光闪烁的东西常常被媒体和传播忽视,我却认为是最精彩的部分,比那些上了报、上了电视、进了讲堂的东西要好。但大多数人没有机会‘被采访’,而我知道,有些人可以给他一个话筒,给他一个话筒,他会给你一个崭新的世界。
 
我希望来做这个话筒,这也同我一直主张的‘反精英主义’一脉相承。藐视权威不是目的,话语权靠自己争取。民主的第一步是什么,就是可以发出声音,还要保证扩散的条件。不说政治民主,我们先从表达权和传播权开始。
 
你可以用笔画画,我也可以,‘采访’就是一只画笔,抑或一个容器和通道。
 
好比摄影在绘画之后;视频影像在摄影之后;多媒体在视频影像之后一样,每一种新生的艺术形态只是增加了一种手段,每种手段的目的都是一样,都是为了表达的适宜性更为舒展,手段不是目的。采访是受新闻手段启发而衍生出的艺术手段。其优势是改变当代艺术的浏览特征转为阅读,增加关注和思考的时间。
 
一副传统绘画和当代摄影其注目时间都是浏览性质,一般不超过两分钟。观念影像和录像、装置一般的注目时间也不会超过十分钟,因为传统艺术也好,当代艺术也好,主要表达形式仍然是空间性质——美术馆。‘采访’作为非艺术形式的表达,是靠时间上的叙述完成表达。‘采访’的展出规格越过了‘空间’这个传统场所,以便捷性、阅读性和时间优势使表达更为丰满。
 
采访有时间优势,但采访还有一个显著缺点:通俗。因为‘通俗’是艺术家害怕的指令。大部分艺术家希望作品深沉有力,和‘通俗’划清界限。包括理论家,大部分理论家和批评家都喜欢哲学的晦涩【一些艺术家也声称喜欢】。所以他们说话的结果就像拉肚子:稀释了,但没消化。我一直把艺术看做大便,大便一定要有大便的样子:通俗易懂。
 
如果在大便里面还夹杂着饭菜,这个人一定消化不良。学者型批评家和艺术家常常有消化不良的毛病,跟他人说话时堆砌了大量引言和学术词汇,饭菜没被消化就排出来了。这些人乐于和典故打交道,也做的足够精致、宏大,但并没有自己的看法。
 
我做的工作在一些人看来可能不够‘有意义’,也不够‘牛逼’。可我想说的是:‘没有你所认为的意义和你所认为的牛逼,恰恰是我工作的意义!’今年,我将装扮成记者的身份从事采访工作,采访对象先从身边的艺术家、作家、特别的人开始【暂时不采访职业艺术家】。
 
 
我会拟定问题向被访者提问。
希望主流媒体不屑和不敢正视的东西在我的【采访】中展露。
 
形式以文字为主,照片为辅。但照片很重要,我会设计好摄影的形式,可能会以摆拍的方法制作,提升‘摄影的质量感’,以区别于普通媒体访谈。所以我认为这仍将是以摄影为依托的作品。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呵呵~
  • 修自行车的人 
  • 2012-02-08 16:03
  • 270
  • 437
  • 0/0
  •   答:
  • 疯语 
  • 2012-02-12 15:05
  • 383
  • 546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