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杯盘狼藉的人生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cwei000发表时间:2014-02-04 17:04
 我觉得你的这些随笔短篇一直都写的非常好,还有那些书评笔记。
 
虚构的小说和真真难辨的历史慢慢的不再能打动我。是我已经老到能体会到生活中琐碎平凡的动人之处了吧。
你是艺术家,最打动人的是才气,想象力和遣词炼句的能力。
 
不要去碰历史和学术,那和才气和天分无关。 那个需要严格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氛围,基本是个体力活和技术活,就跟工程师差不多。你不可能关起门来自己做个iphone给大家看。
 
我自己也喜欢历史,会去看相关的学术期刊,学术著作。 你知道中国是没有很好的真正意义的历史学传统的。所谓24史都是史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读那些没用。半真半假的史实知道的再多也没用,你看得再熟,也没用。你写不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因为我们没有史识。有好的史识,首先要有好的方法论,首先要对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必要脉络要了解。这套东西人家专业人士玩了上百年,有固定的套路。所以我说要有传承,要从高门大派出身。我们这个野狐禅,毫无价值。最多像明朝那些事儿那种,就是看个乐儿,没任何学术价值。
 
别把你的才气浪费这上面。你的才气和文字远远比这些有价值。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原来想做北洋史。有个北洋元老叫陆建章,是冯玉祥的舅舅,做过陕西督军。后被北洋晚辈小徐 徐树铮擅自枪杀。他早年间是袁世凯的军法处长,位高权重,杀人如麻。称陆屠户。
我曾想写陆建章一节 " 当时有笔记记载,北京监狱已满,从人请示建章: 新捕人员如何安置。建章令人取过监狱犯人名册,提笔即画,画者一律枪毙。监狱即空。此事可见建章为人。"
 后来几年再看了一些书和资料,发现这等传闻只此一处,别处都由此转录。 史料上系称此类为孤证,孤证不可以之入传。 便想删去不再提。 但总觉得此史料弃置不用可惜,但又不知如何用。
再过几年,又读书。稍识方法论,将最后一句改为 "由此传闻,可见建章在时人心中形象。"  
 
事实上我从未动笔写过这一段,这些想象改动都在心中而已。只是前后时间已相隔7年。这7年间如你所见,最后改动距最初版本也不过相差不到10字。
而这些,我常想也不过是大一历史系学生入学,老师所教的常识吧。
 
再举一例。 写史不成,退求其次,改为民国日记做注。我在客栈里贴过残稿,也发给一个朋友看过。朋友看完那几页说:嗯,写得还挺有趣。写唐绍仪那句挺好玩。
我写的是 "唐绍仪时任北方和谈总代表。乃留美幼童出身,海龟。从朝鲜订交算起。跟袁世凯几十年的交情。为人一掷千金,公私两奢,出手极阔。出门3百米也要花500块钱打的的主儿。" 
朋友说的是最后一句。
 
我说: 嗯。 想了想又说,其实那不是比喻,是真事 。 当时报道有载: 唐绍仪出门做黄包车,从某地至某门,即赏大洋1块,可见豪奢。自己估了一下路程和汇率。 好像见过记载,早些年,北平巡警薪资是2块大洋。而晚几年,梅兰芳一场戏票价也是2块大洋。折500块,应该差不多吧。
朋友笑:  你这写的也太累了。又说:  看着轻松,暗地里都用着劲儿呢。是吧。
我也只是呵呵两声。     实在不足为外人道。
 
想说的是,自己现在已经差不多了放弃了自己写史的念头。也是年龄大了,真的没这个心力和能力。
我自己算是受过专业的学术训练吧,虽然不很完整,也不是历史学。但还大概知道什么是好的学术。(我的博士生刚刚在领域里最顶级的国际专业期刊上发了一篇文章。凭这一篇文章,他现在就在国内相当不错的一所高校申请到了副教授的职位。他甚至连博士后的经历都没有。呵呵。)
 
祝一切安好。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cwei000于2014-02-04 17:44编辑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