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我是说微信的“朋友圈”——我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有朋友,我的意思是朋友需要重新定义了——正在流行一种拍一段视频贴上去,代替照片。我想这类传播中视觉表达方式的多样化是很有必要的,相对来说,如果想表达一种更“真实”的现实,用视频;如果对现实想隐瞒点什么,用照片。
我觉得这个趋势能帮我更好地理解影像的某种本质。比如,有些不怎么熟悉的朋友圈上的人,我知道他最近去了富士山,昨天吃了寿司,前天泡了温泉,我的判断是借他所拍的照片,照片上当然是富士山,寿司,蒸汽中的半裸人体。这是一些符号。我以前不知道这个就是富士山,我也没去过富士山,但是我通过以前人们拍的照片,他拍的富士山和就我脑子里的富士山对上了。这个事实就这样实现了发生传播和被接受的过程。然后他贴了视频,视频上是晃动的镜头,倒退的树,潮湿的路面,汽车后视镜。他说这是在去富士山的路上,而我对于这个所谓去富士山的路上的事实并没有判断上的认同,反而想到其他的东西,比如新浪潮电影的晃。我其实是在努力寻找头脑中寄存的形式感与这个视频的对应,而不是像照片那样唤起对事实的对应。后来一段视频中富士山出现了,这个时候在对事实的追寻上观众已经获得了满足,但这时候视频已经退化成照片了。
照片发展到现在,我甚至感觉它正在(或许已经)进行对现实以及人们追寻现实的过程的破坏。富士山的形象经过机械时代复制品的传播,早已成为一个符号根植在人们的头脑里;或者日出日落这类自然现象的状况,早已通过无数的照片反复在头脑里构筑一种符号性的体验。当你自己在某处看到一次日出,你是否还会有巨大的某种体验呢?或许没有了。或许只剩下有一点了,那一点恰恰是目前的摄影术无法表达的。而这才是摄影真正需要去发掘表达的东西吧。
极端业余的朋友圈的视频,或许是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