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学成为卡拉OK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水木丁发表时间:2002-04-18 21:36
如果是两三年前,当一个人告诉我他爱好文学的时候,那么他很大可能上是指自己喜欢买书,看书。再有进一步者,也就是喜欢自己写一些东西。日记或者随笔什么的。然后向报社杂志或出版社等投投稿。我很少会想到这个人会写下三十几万字的小说,或者有自己的作品集。并且很多的人读过或者正在读他的东西,讨论或者正在讨论他的作品。

  是的,最后的这几件事情,尤其是后两件,对于一个在中国文艺界里没有足够的背景或者没有足够的才气加运气的文学爱好者来说,仅仅在三年前,就几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谁是痞子蔡,或者宁财神,也不了解他们后来借以扬名的网络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现在,随着网络在中国大陆的飞速发展。开始使大多数文学爱好者从完全的旁观或接受者的状态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参与者了。看这每天热闹非凡的各个大大小小的文学网站,不禁让人想起了前几年盛行一时的卡拉OK热潮。

  想当年,当卡拉OK这种东西刚刚进入中国大陆的时候,很多中国人的眼睛都不仅为之一亮,他们终于发现原来世界上有某一种东西,使他们的歌唱不再是只能躲在自家厕所或厨房的无伴奏清唱,他们也可以象台上或者电视机里那些歌星们一样,将自己的声音和美妙音乐相结合。甚至唐而皇之的站在舞台上向别人展示他们的歌喉。于是大街小巷各种卡拉OK场所开始如雨后春笋般的冒了出来。有上百元一小时的高级歌厅,也有几元钱一首的街头OK机。不同的是价格,相同的是都那么的热闹非凡。

  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件十分有中国特色的事情。情状十分象现在兴兴蓬勃的网络文学。他们有相同的生成因素,即把旁观的乐趣变成了一种参与的乐趣。不同的是,一个使音乐变得更加大众化,另一个改变的是文学。

  于是由于网络文学的表面也罢实质也罢的欣欣向荣,使传统文学开始注意到这一块本来会自生自灭的土地。关于网络文学的讨论也渐渐的开始展开。网络文学到底算不算文学,成为了很多人争论的话题。大多数的讨论,则围绕在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到底有什么?它的水平档次以及网络写手的社会责任感。

  就这样看了几番讨论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网络文学会如此的繁荣。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衡量一件事物是否有价值,永远是以它为社会为人类所创造的价值为标准的。这很符合中国一惯忽视人本精神的价值观念。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他在从事一件事情时所得到的乐趣或着收益永远是微不足到的事情。网络文学也是这样,他的价值在何处,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是应以他是否产生了发人深省的作品,有教育意义或者对文学的贡献为标准的。而作者自己本身在创作这篇文章所得到的乐趣或者精神的某种获得是不足以拿出来讨论的。

  我想这是个价值观念的问题。很难说谁对谁错。但就实际上来讲,我和我的大多数朋友一样,都同意网络文学在整体水平上是不足以和传统文学相提并论的。也许在思想深度和文学造诣上也是这样。但这是否就说明网络文学的完全价值呢?

  做为一个在开始在网上写东西之前,一直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旁观文学的普通人来说。我必须承认,我是沉默的大多数。我想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在读完一本书后,会把所有的感悟以某种片段的形式存留在脑子里,等待着它们自生自灭。或者影响今后的人生观,或者任其随岁月流逝而忘记。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思想,也不代表我们认为我们没有有话语权。我们只是没有嘴而已。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国百姓来说,除非组织的或者集体的需要,他几乎没有在公开的场合向大多数人倾诉自己的思想的可能性。

  而在私生活中呢?同事是一起工作的,朋友是一起开心玩耍或者满足互相帮助的需要的,家人是一起生活的。那么思想呢?思想无处可放。于是在都市生活里一度流行着的是思想无用文学无用的观念,生活是各种物欲和享乐的追求过程。对生命严肃认真的思考只会让人更加迷惑和痛苦并且无人理会。于是在周围你会发现很多人都是沉浸在日常的,远离对生命最根本意义的思索的生活状态中。文学的创作变成了少数人的精神奢侈品。更多人的沉默则从嘴巴开始,蔓延到大脑深处。

  事实上网络文学的出现的确是给了这大多数人一个平等说出他的思想的机会,我想它给个人带来的价值有的时候是多过给社会带来的价值的。当一个普通人在读了很多书后有一天开始想自己写一些东西,那么他对他自己思路的整理,对很多观念的重新澄清和审定将是一个必备的过程。那么无论这个人的起点有多底。我们也不可否认这个过程有时会造成一种精神探索的回归和成长的促进。这使一部分人真正发现到他们不但有思考和说话的才能,也确立了他们精神上与任何一个思想者平等的信心。也许这对整个社会来讲的确是件小事,但是对于个人,很重要。

  有时候一个普通的思索者的出现和小范围的成功有时候是会带动其他的思索者的出现的。他的一个功效就在于以自己十分具体切实的例子证明了精神探索并不是一件神秘莫测的只有痛苦没有快乐的事情。只要你有兴趣,任何人都可以参与。

  于是这样的传播方式,造成了一个与卡拉OK十分相象的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的主语和宾语往往是同一群人。也就是写文章和看文章的,唱歌和听歌的。往往都同是非专业的一群人。真正有机会跳出非专业的圈子而象更广阔的空间发展的人在这两种事物中都是极少数。

  在中国,“专业”这个词是十分受到尊敬的。我们通常被教育在人生的很早阶段就确立将来所从事的专业并忠实的为其工作终生。大多数人会在年轻的时候就进行完对专业的选择转换。然后把其他的感兴趣的专业理所应当的看成是一件业余的爱好。因此做一件自己喜欢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成为了一种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莫大幸福。而当文学被网络变成卡拉OK时。本来是远远的处于一种业余观看状态的人,开始做一些水平也许并不够“专业”,但的确是被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所认为的应该由“专业”人士所负责的事。并且在某种概念上也得到了只有“专业”人士应该得到的收获。比如很多的读者,比如各种赞誉之词。于是这种现象开始受人关注起来。这其中也不乏专业人士。

  然而大家虽然开始讨论,界限却是十分的分明的。在中文里,有一个词在此处十分的说明问题。这个词就是“家”。哲学家,音乐家,画家,舞蹈家,---等等等等。当然,有个很重要的---作家。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很多语言里特别是英语里。是没有这种尊称的,而只是研究哲学的人(philosopher),以音乐为职业的人(musician)),跳舞的人(dancer),画画的人(artist),和写文章的人(writer),这种现象很说明中国人对“专业”的崇拜情节。为了坚持对文学这一神圣专业的不可随意参与性的捍卫,于是一个新的词就此诞生了。这个词就是“写手”。事实上,我们不得不认为这个词就是专门为网络文学造的。因为在网络文学诞生和繁荣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词的存在。而且听上去,还很象另一个名词—“枪手”。然而这并不够。在它之前还要加一个限定的词叫做“网络写手”。其实除了在网络上以外,你还可以在其他领域里听到什么什么写手这样的词吗?这种多此一举的层层定义,其实更象是一种层层禁锢的心态。跳脱出来的“写手”们立刻意图抖身甩掉这个名词。而没有跳脱出来的呢?这就意味无论你的作品的水平是怎么样的。你只能算是一个好的甚至非常好的“网络写手”。但“作家”?对不起,这个词你不能用。

  这也就是为什么卡拉OK或者网络文学这种事物会在中国如此的蓬勃发展而在欧美国家甚少人问津的缘故。从事文学创作在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眼里,是属于一些应由专业人士负责的领域之一的。他们对这种领域的参与也只有通过某种非正规的方式来实现。而在欧美的一些国家,人们的参与意识之强要远远超过我们许多。他们往往是将定义词放在高水平专业人士的前面,而对于相对的普遍定义采取的是十分宽容的态度。这就是说,进入作家这个领域十分容易,即使你是作家也没什么了不起。而变成一个伟大的或优秀的什么什么作家则相当难。而在中国。你被认可为作家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可你一旦进入之后,你将受到的大众的尊敬则是必然的事情,即使是唾骂也是仰着头的。

  由此,扎实于民间的网络文学变成了扎实于专业的传统文学的一种参照。在大大小小的关于网络文学的价值讨论中,它都被拿出来和传统文学做思想技巧或者其他方面的比较。似乎这样才是有深度有层次的讨论。而那些真正去读,去写的人呢?他们作为人本身所享受到网络文学代给他们的价值却是很少有人重视过的。甚至在他们自己中间,也有很多人是毫无条件的遵从与这种约定俗成的价值取向的。当有人说他们的文章没有传统文学那样有价值时,一些人会与之争得面红而赤,而另一些人则以逃避和顾做游戏的姿态来表示,他们只是娱乐而已。而在这两种态度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是承认,如果我的作品没有所说的教育的意义,没有对文学对社会这类大名词的贡献,那么它就是没有价值的。

  当文学被网络从一个遥不可及的光环变成了大众的卡拉OK时,长久以来对“文学”和“作家”所约定俗成的概念也受到了冲击。我想这是网络文学引起争论的一个原因吧。很有意思的是,在我的一些朋友当中,很多也很喜欢自称为网络写手,或把别人称为此。这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谦虚美德是一个可理解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则很可能是,他们可以借此来逃避社会批评他们没有中国社会赋予“作家”这个词的严肃而沉重的社会责任感。既我不是作家,我只是写手,因此我的游戏态度是无可厚非。其实那种自娱自乐的游戏态度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多此一举的保护色,不过是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下心虚的表现罢了。人们有时会刻意表现的谦虚一些,只是因为意图躲避一些批评和伤害。在没有写这篇文章之前,甚至我自己也是没有意识到这种约定俗成的观念是多么的深入骨髓。以至于当我告诉一个美国朋友我经常在网上写小说时,他说:o, You are a writer(你是一个作家)。而我则极力在脑海里搜索单词来象他描述我实际上不是一个作家,我只是写东西罢了。但我没有能够翻译出写手这个词。在我用其他方式向他解释后,他很惊奇的表示不理解。这有什么区别呢?他说,你写作不是吗?这才使我意识到,“写手”这个词是多么的有中国特色,它所代表的等级观念已经渗入于每个普通老百姓的头脑里。即便有人以平等的观念来看待这件事,站出来解释和宣传这种观念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呢。

  这种观念甚至使很多写手不能够正视和理直气壮的宣扬自己的功利心。当游戏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人们发现有的人玩着玩着开始认真了起来。游戏不再是游戏了,而变成了一种理想中高尚的事业来追求。这就使人对于他们追求的动机开始怀疑起来。有的甚至予以指责起来。这又有一个专业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在里面,作为一个普通“写手”一旦你想进入文学这个专业领域。那么你的动机就似乎应该是对这个“专业”的热爱。这使得很大一部分玩得认真了的业余选手羞于承认或者干脆失口否认自己的“功利”企图。这一点上,他们要比参加各种卡拉OK大奖赛的年轻人遮遮掩掩的多。这大概是由于长期以来在人们眼中,文学所特有的一种高尚的光环所造成的罢。似乎一旦功利起来,就不配文学了。但实际,一个人希望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非专业的功利和专业的功利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吗?都是功利而已。是不是观念中底等级的作者的功利思想就一定是卑微的呢?是应该指责的呢?如果是那样的话。我个人认为指责的就不仅仅是功利思想了,而是谁的功利思想。和他所在的这个等级是否“有权”有功利思想。然而即便上十分的不愿意看到,但这种等级观念却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所以虽然在我的内心深处,是非常希望听到当某个朋友想成为一名专业作家而被人职责为功利时。他不是试图遮遮掩掩的解释或否认,而是光明磊落的说。是的,我功利了,怎么了?但我依然明白,这种心灵的解放和社会给予我们精神上的平等和自由是多么的不容易。讨论对错是一回事。而事实则是另一回事。

  实际上做了这么长时间的网络“写手”最大的感触就是,中国人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束缚和压抑实在是太多了。中国人自身内敛而含蓄的风格以及社会需要对人的精神的层层约束和管理。都造成了一种精神苦闷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才使网络上聊天室和BBS如此的繁荣。才使网络文学如此的繁荣。很多人评价网络文学的繁荣是一种情感宣泄的需要造成的。我不喜欢情感宣泄这四个字,听上去有点竭斯底里的贬义的味道。我更希望用思想表达这四个字。这样看上去更象是对一个普通人展现自我的一种平等对待。讨论网络文学为社会为文学创造了什么样的价值是没有错的。但是是否也应该注意到它为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所带来的价值呢?他们是微小的,但是否就是不重要的呢?

  卡拉OK的风潮已经过去了,但有人依然在唱。等到中国的孩子都开始以自己写歌组乐队的方式来爱好音乐的时候,也许这东西会自生自灭。网络文学风头正健,它的走向如何也不好说。但是如果中国的老百姓有机会可以脱离网络而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去的时候,也许它也会自生自灭了。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不OK
  • 水木丁 
  • 2002-04-19 21:21
  • 36
  • 372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