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招。。。推倒昆仑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海上笑笑生发表时间:2006-07-05 22:22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病症:只有“小聪明”而没有“大智慧”。此类作家的代表是被奉为“文化昆仑”的钱钟书。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重新被发现并被摆进文学经典的圣殿,其学术著作《管锥篇》也被誉为当代学术史上不朽的杰作。但是,这些美誉不足以掩饰钱钟书的为人、为文和为学的巨大局限及缺陷。钱钟书的记忆确实超凡,但在互联网时代,其价值充其量也就相当于一台电脑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钱钟书是一名既“苟活于乱世”又“闻达于诸侯”的庄子与诸葛亮的交集。他没有固定的人生体验,也没有值得为之献出生命的价值皈依。他的聪明只是嘲讽艰辛地在土地上劳作的同胞的聪明,他没有属天的智慧,没有直接洞悉事物的善恶真假的智慧。于是,钱钟书“难得糊涂”地活了下来,而且长寿。

无论《围城》还是《管锥篇》,钱钟书都没有为中国文学及学术提供某种超越性的思考方式和精神境界。《围城》写于抗战最艰难的岁月,但作者对于那些在硝烟和血泪中挣扎与呻吟的同胞并没有丝毫的同情,只是满足于从事那些深陷于自我中心主义的智力游戏。他居高临下,置身事外。事实上,钱钟书本人由于无法忍受西南联大的艰苦生活,返回沦陷区的上海,并与一帮汉奸文人打得火热。在抗战胜利之后,他还因此受到国民政府的清查。而所谓的学术巨著《管锥篇》,纯粹是中国古代注释家“我注六经”传统的简单重复,并无多少个人的创见。在我看来,钱钟书所有的作品都只是“小聪明”而已。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能算得上“大智慧”呢?我举一个例子,那就是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思想录》。《思想录》体现了作为“会思想的芦苇”的人的软弱与坚韧、卑贱与高贵,以及人在泥泞中仰望天空的激情,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智慧的美与力量,这一切都是在钱钟书故作冷静的文字中无法体验到的。
===========

若要拷问,“文化昆仑”究竟是“入世”,或是“出世”之罪?

我们听到“昆仑”的回响。。。“傲世”!!!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晕了
  • 王威 
  • 2006-07-05 19:23
  • 142
  • 767
  • 0/0
  •   勘误
  • 低俗小说 
  • 2006-07-05 21:07
  • 61
  • 653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