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共鸣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多事发表时间:2007-01-25 14:21
缺失的共鸣

中国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缺少共鸣。共鸣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双方在主观上缺乏相互靠近的共鸣意识。第二个是对“艺术”本质的理解错误。第三个原因,就是所谓的世界观问题,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的态度,对活着的态度的不正确。

先说第一个原因,艺术家与欣赏者的被动。

艺术家和欣赏者相互回应才会产生共鸣。艺术不是一个冷冰冰的东西,而是一个活着的、有灵魂的东西。不同的人对同一件艺术品,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椅子可以坐、车可以开、房子可以住。这些东西大量生产大批销售,所以被称为“商品”。艺术不同。每一件艺术,必须是不同的。艺术要包含创作者的灵魂,反映创作者的灵魂,并要求欣赏者从中去体会创作者的灵魂。只有艺术家和欣赏者的感动通过艺术品交汇在一起,艺术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就是说共鸣的情感必须从创作者的心中流淌出来,通过艺术形式传达到欣赏者的心中。

感情共鸣的第一个要素,应该是付出。主动的付出。从创作角度来讲,艺术家要向艺术品当中付出自己的感情,要主动表达,要倾诉,要让感情流淌和澎湃起来。从欣赏角度来讲,欣赏者不但要敞开自己的胸怀,大度地接受从艺术家那里传来的感情,而且,还要主动付出自己的感情去迎接艺术。共鸣发生的机率,共鸣产生的效果和强度,更重要的在于:欣赏者投入了多少感情?

去看演唱会,歌星还没有出来,只要主持人在台上说一下名字,十七、八岁的孩子就哭倒一大片。很多中年人不理解这种行为,将这种行为简单地归结为年轻和肤浅,这样的总结,应该算是找不到答案的逃避。我刚刚说过,艺术的共鸣要求双方的付出,这就是欣赏者付出自己感情的结果。孩子们只能看到偶像在舞台上的神韵,摆普斯,装冷酷。满脸的意气风发,满眼的坚忍不拔。孩子们看到了,便嚎啕大哭。因为他们单纯地认为,偶像一天二十四小时,甚至连睡觉打鼾都带着满脸满眼的坚忍不拔。这种犹如拜神仙一般的心情,导致创造感动的主角并不是那首歌曲,而是单纯的,憧憬的情感。是很醇厚的,包含着很多幻想在里面。

看到这里有些人会说:这种感动不能叫艺术感动,完全是虚假的幻觉么。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

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艺术的本质,是人的理解。艺术家对自己所创作的艺术品的理解,以及,欣赏者对该艺术品的理解。艺术不是桌椅板凳,有客观的评判标准。艺术是一种理解。一个人对一件艺术品能理解到什么程度?一个人对人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一个人,对他自己,又能理解到什么程度?

五十岁的人听邓丽君,四十岁的人听罗大佑,三十岁的听崔健。因为这些人代表了他们的年代,代表了他们的人生,也代表着他们对生命的理解。这样说很抽象,或者说,很空。让我们追述到更远的时代,艺术很单纯,评判艺术的标准个更加单纯,更加统一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艺术家总是被塑造成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邀贵妃醉酒,请高力士脱靴,那个潇洒豪放的李白。破解圣经密码,将神学付诸于绘画的达芬奇。双耳失聪,在无声的钢琴前叩响命运主题曲的贝多芬……。提起这些人,纵使没读过李白的诗,没看过达芬奇的画,没听过一首钢琴曲的人,也不能否认他们是艺术家。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艺术是感情的共鸣;艺术是灵魂的交流。在没有理解没有共鸣没有交流的情况下,你是怎样认定他们是艺术家的?

那个时代的艺术,单纯、明了、每个人都说得出。那个时代的艺术,与其说是精神产物,却更像桌椅板凳一样,拥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权势和金钱。

如果不是狂妄的青莲居士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不会去靠近杨贵妃。那个豪放不羁的千古佳话的背后,掩盖着拍别人老婆的马屁,试图去谋个一官半职的私心。可惜,遇到一个头脑清醒的皇帝,没有得逞罢了。而达芬奇在卢浮宫失宠后,向一位将军发的求职信中再三强调自己对制造火药很在行。在他们的艺术横行的年代,能够支持这些艺术家的人,能够认可艺术的人,能够给艺术盖棺定论的人,是同一种人。他们有同样的出身,受同样的教育,接触同样的环境,做同样的事,娶同样的妻子,出入同样的场合。任何不合身份的行为,即使他们想做也不能做。任何不符标准的艺术,即使喜欢也不能夸奖。那个时代的艺术,因为欣赏者、资助者的单一,而变得单一。因为另类的人无法出入官场,另类的艺术也就不能存在。

艺术不会从饥饿的肚子里转出来,艺术的创造,在有了经济支持后往往会厚积勃发。当年能够请得起艺术家的,都是皇族。然而,随着靠从封地上掠夺农民财产而致富的时代的消失,随着经商、采矿、探险者有了足够的资金支持艺术,随着掌握国家主导的层面变得复杂,艺术的形式开始了自己的多样化。到了今天,在商业的运作下,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支持艺术。一张碟卖百万张,每张抽一块钱,就是一百万。而很显然,没有哪个皇族,没有哪个商人,没有哪个矿主,会去用一百万,支持一个歌者。这样,艺术就完全脱离了小众,走入大众。同时,有权定义艺术的人也多了起来。艺术的定义,就是让你感动的那个东西。也许是街头弹唱的一首吉他,也许是白头偕老的大头娃娃,也许,只是一艘停泊在展示窗后的,爱斯基摩人猎豹的海船。只要能让你感动,只要能调动你心中的温暖,它就是艺术。

所以,艺术家要做的,是靠近百姓。就像李白、达芬奇向皇族靠拢一样:要靠近自己的支持者、欣赏者。这样,才能找到、摸索到、学到,通过艺术这根线,传递感动的正确办法。同时,作为欣赏者,作为购买艺术,支持艺术,资助艺术的主角,这些生活在中国的感受者们,却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就是一定要搞清楚创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自己的主人不当,偏偏要用那些过了气的标准,那些少数人、单一单调单到已经被历史完全淘汰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感动。当然这跟从小受的教育有关,看一篇文章,一定要总结出思想大意来。连李白的诗歌都要代表工人农民才合格。事实上人的心很复杂,不可能每一次都去赞扬广大人民,五千年文化。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要表达真善美,表达磅礴正气。

艺术的评判标准,第一个,应该是没有标准。艺术的主题,最重要的,是没有主题。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个艺术的时候,要有不同的标准。因为艺术家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他的感情不是你的感情他的感动不是你的感动。艺术更没有主题。生活千变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生”和“活”。十五亿人有十五亿种生活,六十亿人有六十亿种生活。我想请问各位:你们说得出与自己每周都能说上一句话的,五十个人的名字么?你了解十五亿分之五十么?你了解六十亿之五十么?你知道这六十亿之五十的生活主题,是什么么?你了解你自己么?你知道自己的生活主题是什么么?人,就像漂流在河中的水滴,不知道自己将汇入河流、湖泊、或是海洋。也许在寂静的深山中顺着蜿蜒的小溪潺潺地流淌,也许在喧嚣的三峡承载着万吨货轮。但任何一滴水,都可以孕育生命;任何一滴水,都可以给饥渴者带来甘甜。生活的主题,都是别人说的,生活的主题,也都是用来说别人的。

通常来说,艺术品是在强烈的感情的趋势下创作出来的,这种感情对创作者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激情,创作者自己也未必了解自己到底创造了什么。就算创作者知道自己想要创作什么,他对自己所采用的表达手段,流派,和精准度的掌握,以及感受者对该表达手段,流派和深度的掌握,都会导致感受者误解创作者的表达。艺术不是席梦思,越软越受欢迎。艺术即使是席梦思,腰间盘突出患者也必须睡硬板床才可以。就是说,当艺术品被创作完毕之后,它就脱离了创作者,成为一个独立体。感受者采用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方式去感受这个艺术,已经跟创作者没有太大的关系。感受者所能感受到的,艺术品传达出来的东西,即使很接近创作者的本意,也是被感受者经过自我理解的再创作而产生的共鸣产品。而该艺术品对感受者能够产生哪种程度的影响,则跟创作者没有太大的关系,而只跟感受者所敞开的,自己胸怀的宽广度有关。如果感受者是带着戒备的心情去欣赏艺术的,那么,即使该艺术给他带来了某种振颤,他也可能会拒绝回应。

不要去管艺术是什么,敞开自己的胸膛,敞开自己的感情,敞开自己的灵魂去迎接艺术。去开开心心地笑,去痛痛快快地哭,去享受、去迎接、去加入生命中的每一个感动,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去用自己的感情迎接艺术带来的感情,去用自己的声音回应艺术家的鸣响。管他想表现什么?重要的是我理解了什么!被创造出来的艺术已经脱离了它的创造者,被创造出来的艺术,只属于欣赏者。去拥有它吧。去体验它吧。因为那是你的感情,没人能替你,长街一哭。

体验艺术就是体验人生,体验人生就是体验感情。因为感情,是人生的全部。真的、假的、虚的、实的;圆的、扁的、长的、方的。必须经过感情的认证,才会成型、才会存在、才会有意义。下面就说说,人生最根本的东西。每个人都有的,天赐之物。

传递感情的共鸣

在博物馆里一个女孩子对着一块展出的黄手帕放声痛哭。这时候你有两个选择权,一个是她被《黄手帕》深深地感动了,另一个是男朋友送给她一条黄手帕做分手的礼物。这两种可能都有。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展出的手帕秀得很感人,她只是单纯地被艺术所感动。

人有很多原因,很多被艺术感动的原因。但是,没有一个被感动的理由,是可以被重复的。因为感动人的从来都不是艺术,而是被艺术拉近的灵魂。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墙上挂一幅画,有几种方法。可以用钉子钉上去,可以用挂钩挂上去,也可以胶水粘上去。艺术,就是钉子、钩子和胶水。是工具。真正要做的,是把画挂在墙上,就是把感动传递给读者。给艺术做一下简单的分类,文学、音乐和绘画。一个爱画的人不会看到所有的绘画都会被感动,一个爱画的人也不会对所有的音乐都充耳不闻。重要的,是你是否描绘出他心中的黄手帕,是否触及到他心灵深处最柔弱的部分,是否,能调动他内心的感情。这一点,往往被艺术家,同时也被欣赏者们忽略了。艺术家和欣赏者们总是试图去找出,到底哪一条艺术感动了别人或自己。这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过分地注重把画粘贴在墙上的方法,而忽略了最美丽的那幅画,也就是感情。那么,什么是感情呢?要用怎样的感情才能感动感情呢?要用怎样的感动,才能把别人的感情推到被感动得高度呢?

感情,很简单。喜、怒、忧、思、悲、恐、惊。杨贵妃有这七种感情,路易十四有这七种感情,听到偶像名字就当场晕倒的孩子们,也有这七种感情。人的感情,不分贫富贵贱、修养高低。感情的真挚,也不分工人农民,地主老财。感情的丰富与否,也不再与听见导演说开拍,就可以当场落泪。每个人都有就是每个人都有。那么,用怎样的艺术才能调动观众听众读者的感情呢?
感情是不能被调动的。感情可以说,但不可以评价。人伤心哭,高兴了也哭。中医说是乐极生悲,西医说是荷尔蒙分泌过多应该算肾上腺素失调。可为什么人乐极了会悲,又是什么刺激了肾上腺素,则是看你相信什么,你的人生观是什么,你对这个社会的理解是什么。总之,是你对世界的感受,决定了你感情澎湃的临界点。你会为张三的沙哑豪放哭个死去活来,也会对李四的嘹亮深情置之不理。你会在站在人生的交叉点上面对《围城》顶礼膜拜,也会在意气风发之时把当年的跪拜当成年轻的自我解嘲。就是说,没有人说得出自己会被什么所感动。如果你想要被感动,就要保持开放的胸怀。只要不去拒绝,被感动的机会就一定比别人多。如果能主动地向艺术投入欣赏的感情,那么被感动得机会就更多。

作为艺术家,又怎样才能感动别人呢?总的来说,没有固定的套路可以感动人。第一个脱裤子的是天才,第二个脱裤子的,就没人看了。第一个写性日记的,是聪明绝顶,第二个写性日记的,就是拾人牙慧。每一个作者和歌者都做着能销售百万的梦,每一个出版商和影艺公司也都做着能招募到销售百万作品的金蛋。既然千千万万的人在不同的道路上趟了十几年,也没有找到感动别人的套路,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着感动人的套路。这样讲,恐怕会让大家很失望。舞舞扎扎写了几千字,告诉大家:人一定要靠自己。显然不能让人满意。办法是由的,但说起来很长。
首先,要确定感情是什么。艺术是工具,传递的是感情么。对自己要表达的东西一定要认清。感情,是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人对生活的反映。是真实,通过大脑的理解,在人心中的映射。可以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必须通过人的感情,才能被人所认知。比如说,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对大多数人的感情并不能产生什么冲击。但是,对一个飞到天上,真正用自己的肉眼看到这颗蔚蓝色,美丽的星球的人,却会产生无以伦比的震撼。如果你能用自己的笔,把宇航员看到“地球是圆的”这种震撼感传递给读者,那么,读者也会被“地球是圆的”这一事实而震撼。天圆地方,不是事实。但是,天圆地方对中国人的震撼,却有很深的历史意义。周润发坐在菊花台的正中,用平和中正的嗓音说:天圆地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中所透露出的儒家的虚伪,充斥了中国两千年,至今已久充斥在中国社会上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种概念,你能表达出来么?

选择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背景,传递恰当的感情。对艺术家来讲,创造艺术的关键,就在于“恰当”。没有真实与虚伪,没有严肃与兮哈,没有高尚与低俗。去认真体验人的情感,去认真学习表达的手法,去努力钻研,最恰当的表达手段。把“艺术”锤炼成最精准的工具,精准地再现自己的感情。是一个艺术家要做的事情。如果你不了解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感情,而沉迷于形式、故事、手法、曲折、高音低音吐字清楚,便是舍本逐末。如果你不知道艺术是为了传递感情,而去追求什么大气磅礴,冠冕堂皇,教育群众,展现美好,那么,你便高估了艺术,低估了那些欣赏艺术,支持艺术,资助艺术的欣赏者。那些被艺术拴在另一边的灵魂。什么是你的灵魂,用什么能正确地展现你的灵魂,哪些,又是能跟你产生共鸣的灵魂?这些问题,构成了艺术的整体。缺一不可。

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只要多一些真诚少一些虚伪,多一些感情少一些标准,能够感受的机会就会多一点,能够共鸣的机会也会多一点。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
  • 王脚丫 
  • 2007-01-28 21:32
  • 249
  • 651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