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饶恕的女人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水木丁发表时间:2007-04-02 16:29
2007年以来读的好小说,《丑闻笔记》算是第一本。由于知道这本书被电影翻拍,又在网上先看到了剧照的缘故,于是读小说的时候,脑海里就老晃动着朱迪•丹奇和凯特•布兰切特的样子。那剧照令人印象太深刻,暧昧浓重的凯特的侧脸在前面,后面是朱迪的脸躲在红色的阴影里,让人以为是一场两个女人之间惊心动魄的丑闻与阴谋的对抗,然而看过小说之后,方知道大不相同,这的确是一本好小说,而不是一本好电影剧本,这人生也只是普通的人生,有一些真情,有一些傲慢,有一些自私和愚蠢过错,最后,统统纠合在了一起,演变成了世人眼中的罪。所以,当你读小说的时候,你脑海里浮动的是谁的形象并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给了你电影所不能给你的东西,于是想起那句话,“电影是导演的艺术”,那么一本真正的好小说,永远是小说家的艺术。
  
  因为在一开始就知道了结局,所以整个故事给人带来的震撼并不大,基本上整个故事用两句话就可以讲完:女教师希芭和她十五岁的学生乱搞被发现。走漏消息的却是她的好朋友,一个孤单的老处女,也是希芭的同事,芭芭拉小姐。所以你看,这种事情新闻里也曾看到,影视故事里也有讲过,在这个美国总统尚且可以乱搞的世界里,一个普通教师的丑闻,真的不是什么新鲜事,所以读者若是按照期待结局的惯常目的去阅读,反倒可能会大失所望。岂不知,作者压根不在乎你对结局的期望,因为有时候,过程比结局更重要。
  
  我写到这里,心里不禁哑然失笑,发现自己和书中的老小姐芭芭拉是一个腔调,她在开始写她的日记,讲述希芭的故事,并试图为希芭辩护的时候,就一直在说,人们并不了解过程,就仿佛人们了解了过程,立刻会改变他们的看法,改变这个故事的结局一样,但事实是,这些过程将被列为狡辩的借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它们也的确是,当然,它并不能阻止任何人向一个道德品质败坏的女人扔石块,假如 人们早已定了她的罪,那么过程,并不重要。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一个像希芭这样的女人,名门之后,二十岁结婚生子,衣食无忧,像洋娃娃一样过着可爱的人生二十年,怎么会在四十岁的时候,突然就和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子跑到了床上去?我想作者很巧妙的地方就在这里,希芭既不同于那些出身低微,生性放荡的女人,也不是一个没有大脑的笨蛋。那么,为什么?为什么她要这么做?在网上,我看到一个读者把其中的原因归结于作者的操纵,认为希芭的形象是矛盾的,她的行为不可理解,看了这个说法,我想到芭芭拉小姐,其实她整个的叙述都是在告诉人为什么。只是有的人,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和他们完全不同,然后你试图让他明白这一点,然后他会觉得你疯了。
  
  真的不为什么,如果问希芭自己,她当然会把这解释为“爱”,但是我更趋向去相信她在给芭芭拉讲述她第一次和康纳利在教室里做爱的时候的理由,大概意思就是,其实上床很容易,这条贞操的心理防线也并没有那么难突破。的确如此,当蛇将苹果摆在亚当的面前的时候,吃掉一个苹果,并不是一件什么困难的事。人类在我们的最初都是赤身裸体,都是自由的,所以对于希芭这样敢冒天下大不韪的女子来说,问题不在于为什么去做,而在于,为什么不?
  
  那么,为什么不?假如希芭不是老师,而康纳利也不是她的学生的话,那么他们只是男人和女人。十五岁的男孩子,正像芭芭拉说的那样,也不像大人们想象的那样幼稚天真,他们有的对性爱这种事很在行,这个世上多少惊世骇俗的凄美爱情都是出在这个年龄,而希芭呢,二十多年来第一次从家庭生活中走出来,这个世界的规规矩矩她是知道的,但是她这种温室里的花朵,还没被这个世界残酷的对待过,又怎么会打心眼里领教过这些东西的厉害,说到底,她并不曾反抗什么,叛逆什么,她只是,还来不及被教训。所以她一厢情愿的把康纳利当成罗密欧,拿自己当朱丽叶,但可惜的是,这不是莎士比亚时代,她也不是十五岁,即便是不被揭发,她最终也一样是要受伤害,毕竟,十五岁的男孩子到底怎么想这些大人们,大人们有时候并不知道。
  
  这是我最喜欢的这本书的一部分了,芭芭拉对这场情事的叙述,关于那个男孩子康纳莉对希芭开始的追求到无情的抛弃,那种冷漠的讥讽,刺痛人心,却也让人痛快,有人说作者把自己化身为老处女芭芭拉,而不是年轻美貌的希芭,这是一种身为作者的自觉,是个人的牺牲,然而我到觉得,任何一个专栏作家出身的作者,都会选择去做芭芭拉,而不是去做希芭。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再也没有什么能比可以一针见血的嘲笑这个世界更过瘾的事情了。
  
  我在读完小说后不由自主的猜测,芭芭拉的所有这些手稿终究是无法公布于众的吧,当然,如果她们实在需要钱,两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教师也终于有了破罐破摔的勇气的话,公之于众也并非绝无可能。只是那起不到任何忏悔和告解的作用,只能是更加激怒公众而已。因为他们会知道。原来,一些被我们视为生活禁忌的底线的东西,在另外一些人身上,不费吹灰之力就被打破,在所有四十岁的女人,都在努力的保持的减肥,做面膜,除皱纹,好讨老公或者某个比自己大上十岁的老头子的喜欢的时候,有的人,正在享受着“用白手帕包着的新鲜蔬菜。”(希芭对康纳利身体的描述)。这样的女人,实在是不可饶恕。
  
  但,这所有的肆无忌惮,不正是每个人所向往的自由的生活吗?想做就做,想爱谁就爱谁,想得到谁的爱就得到谁的爱。这不也正是希芭的魅力吗?希芭像一个外星人从她舒适的中产阶级的客厅里来到这个学校,就好像一道光线突然照进的俗世,人们的内心,是无法对她视而不见的,她那种浑然天成,自己毫无知觉的优越感刺激着这里的人们,但是她的善良又让学校里每天疲于和学生们作战的老师喜欢她,甚至嫉妒她,就连老小姐芭芭拉也费尽苦心想和她做朋友。
  
  作者最聪明之处就在这里了。选择老小姐的叙述,而并非完全的第三人称,虽然芭芭拉并非是什么善类,但是我已然喜欢她的聪明,至少她在嘲讽这个世界的一切的同时,也没忘把自己捎带进去,这多少说明这个女人看世界的眼光,是公平合理的。她并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变态。我也不觉得她有什么同性恋倾向,相反,对于希芭的爱,其实,是因为,她是那个唯一认出希芭是一个伪装成人类的异类。想象一下,一个被孤独和怜悯所包围,整天生活在喋喋不休的庸俗人群中的老女人,突然看到对世俗的这一套几乎是白痴的希芭,怎么可能不心动,如果还有谁能够给她一点点真心真意,不多,只要一点点的话,那就只能是希芭,而不可能是她周围的任何人。
  
  女人之间的友谊,本来就是很复杂的感情。互相嫉妒,也互相依赖。我看着芭芭拉努力和希芭作朋友的那些日子,那些微妙的感觉,和中学时的女生之间,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到如今,人们就爱惊世骇俗的通通给解释为同性恋。无论是什么恋也好。总之,这两个女人走到了一起,事情并非人们想象中那样是女人之间的恶斗,作者对女性的友谊,多少还是有所情面。芭芭拉最终泄露了希芭的秘密,她先把她毁灭,然后再陪她下地狱。两个不可饶恕的女人,很难说谁比谁更有罪,我想着她们的将来,想起了那些同样不可饶恕的女人们,莱温斯基最近刚刚结婚且嫁得很好,璩美凤也回到了她的工作中,年薪200万台币。我不知道书中的两个女人是否可以挺过去,不过作为一个人人唾弃的“坏女人”,希芭太老了,女人在二十岁的时候身败名裂的话还有重生的机会,但她已经四十岁。而下决心陪葬的芭芭拉,在找到了可以陪葬的人之后,估计也没那么轻易的放手。 在故事的结尾,两个女人和解,决定相依为命,你不知道应该是松一口气还是该感到郁闷。因为她们最终只能绑在一起了,这可能比什么都好,也可能比什么都糟糕。
  
  看完了整个小说,掩卷沉思,这就是我们平常在新闻里看到的那些“放荡”女人的故事,原来她们是这个样子的,现在,你不仅知道了这故事的结局,你还知道了过程,细节,作为读者,我自然也有自己的态度,但是我无法代表整个世界说她们是无罪的,这很复杂,这些不可饶恕的女人,原谅还是不原谅,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的内心。也许,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那就是,无论你是否认为你有资格为他们定罪,这个世界上一些事情,不能简单的用“丑闻”两个字来概括。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喜欢~
  • 黑可可 
  • 2007-04-05 17:45
  • 83
  • 641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