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彰阿写真 五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谭伯牛发表时间:2007-08-16 11:12

前揭“敢为科名致身早,风檐轻与辨骊黄”,系组诗《浙江试竣叙事抒怀》的第二首,考察诗意,似有资格尚浅难肩重任之愧。但是,第三首写道:

“绮辞涩体尽澄清,独按冰絃赏正声,放汝元音鸣盛世,黄钟大吕总和平”;

就没有什么愧意了,不仅没愧意,甚而自信那些“绮辞涩体”的文章都逃不过自己的法眼,一律摈弃,从而当仁不让,将自己认作了能辨正声的知音。然而,果否知音,这是穆彰阿一己之认知,且不说他,但他此後幾乎成了一个“职业考官”,似与这分自信有点关系。

《清史稿》本传统计他的考官生涯,最为简要,谓:“自嘉庆以来,典乡试三,典会试五,凡覆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无岁不与衡文之役。国史、玉牒、实录诸馆,皆为总裁”。在诸多考试中,乡、会两试最重要;两试相较,则会试最重要。会试在三月举行,故称“春闱”;据考证,在穆彰阿以前近二百年的清史上,凡“五典春闱”者,加起来不过四个人[1]。穆彰阿追武前贤,先後主持道光三年、十二年(皆副考官)及十五年、十八年与二十五年(皆正考官)的“春闱”,自是一段科举佳话。照彼时的习惯,凡在这五次考试登了进士的,都算穆彰阿的门生,穆彰阿则是他们的“座师”。用进士题名录做个加法题,可知,五科进士总人数是一千一百馀人。也就是说,穆彰阿通过会试收得上千的门生。若再将三科乡试及其他考试考差的门生加在一起,总数或将突破二千。今日中国之大学,且不说一般教师,就说级别高的博导——如果是一个“勤勉”的毁人不倦的博导——给他三十五年的时间,他是肯定能“培养”出上千博士来的。今谚不云乎:博士满街走,硕士贱如狗;正是对此设想的前瞻性评价。如此看来,在数量上穆彰阿并不占优,当让後人出一头地。然而,二者实不可比。一二甲进士不用说,三甲进士若留京,多是七品小京官,若下地方,则是七品县太爷。博士呢?能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怕也寥寥无几。可见,在就业上,博导的弟子根本没法跟穆彰阿的门生比。或曰,你这是封建腐朽透顶的官本位思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难道除了做官就不好去经商去创业,哪怕去治学,也算一条出路嘛。答曰:正是,诚腐朽透顶矣。但是,在和平崛起GDP猛增政府大楼越盖越高公车行驶越来越堵的时代,不讲官本位,还真有其他本位可讲么?窃谓可将问话的人噎死。噎死他後,我们再说回穆彰阿。

《清史稿》不仅会统计,还能分析,云:“门生故吏遍于中外,知名之士多被援引,一时号曰‘穆党’”。问题来了。“党”这个字,在传统语境中,可不是个好词。什么人才结党呢?小人。结了党干什么呢?营私。什么人才不跟党沾边呢?君子。语云:君子不党;就是这个意思。言语至此,有必要作个申明:拙文用此字,皆照传统义项,绝无他义;党非昔比,休戚与共,俱在读者明鉴中;慎毋诬我。接着往下说。若穆彰阿当真组了个“穆党”,罪名可不小。在他身後不过几年光景,有位名叫肃顺的满州大臣,就因被控组织“肃党”,两宫太后一声令下,便绑他去菜市口砍了脑袋。穆真有党,清宣宗为何不处理他?其子清文宗虽然处理他,仅仅革职罚款,为何不像他的女人们那样下棘手?这确实是个问题。如果组党的下场就是砍头,是正常的逻辑;那么,穆彰阿组党而未被砍头,就是不正确的政治。二难并,如何解说?鄙人倒是想到一个两面说得通的方案,可以尝试解决这个两难之局。只是提供解决方案之前,请看文前所附的表,请仔细看。不仔细看,明天解说的时候,人名太多,容易淆乱。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