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再贴一次)

论坛:IT江湖作者:离离原上猪发表时间:2008-01-19 10:36
我的理解是, 费孝通先生描述的差异化社会格局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肯定不止一个,但从这种差异化格局的视点来看应该可以理解得更加透彻些:假设一个处于现实的差异化格局社会的人第一次面对网络会如何反应呢? 刚开始他所有已知的社会关系在这个陌生的网络上是不存在的。他的鼠标一点就可以去到网络上任何一点, 但他是没“根”的, 网络上不存在他的根据地。 他面对的都是完全的陌生人, 他人也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一个已经习惯在现实差异化格局社会中生活的人在无法确定他人与自己关系的情况下是无法明确采取何种方式与陌生的他人交流互动的,至少也是十分地不习惯的。这是不是中国网络用户总是显得不是十分积极参与网络互动而大部分选择沉默地浏览内容的一个原因呢? 这种表现在刚刚接触网络或者年纪较大的人身上显得尤为明显。
当然沉默不是这人的唯一的选择---无法明确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另一个反应是不受任何关系,现实道德的约束。 如果还知道网络行为的后果也不用承担后,这个人也许会爆发在现实关系既定的差异化格局社会里无法做到的激烈的夸张的行为。 我在很早以前就听说了网络厕所,网络垃圾的说法, 实际上我们也确实可以发现中国网络用户既沉默又充满爆发力的2面。这种爆发力产生的源头就是被现实环境各种关系约束压抑的内心。 更下流的话语,更变态的多重人格, 更加刺激的语言暴力你是不会也不愿意在正常社会中见识的。沉默或者暴发,无视任何关系或者根本不打算建立自己虚拟网络社会关系的人就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

这只是开始, 还是会有人要超越这个阶段的。 他会发言,他会尝试与陌生人交流, 他会参与一些网络的互动, 比如评论, 打分, 投票等等。活动得越多越频繁他建立网上虚拟的差异化格局的社交圈子就越快形成--他必定会把他在现实社会中熟知的建立关系的手段本能地运用到网络上来。也许不是现实社会中的圈子的完全复制, 但圈子的结构, 他对圈子中他人的差异化亲疏处理的方式也必然是相同或类似的。 只不过现实中的他人换成了虚拟网络中的一个人物代号。在中文论坛上一个新id和一个老id, 一个著名id与一个非著名id的影响力,关注度是有非常明显的差别的。这种差别就是分别以这2者为中心的不同的差异化格局的圈子所造成的。而这也是平常中国人在现实社会里最熟悉也是最擅长的与他人交互的准则和方式。 典型的例子是一种叫“论坛宠物”的ID, 他们好像有特权,可以像在真实社会里被大家惯着的小孩一样,大家都对他的一些放肆的行为容忍默许。一个新id一个非著名id的同样行为则会招来无数棍子板砖。 当然“论坛宠物“也不是想当就当的。他必定是这个论坛最知晓虚拟id后面真实人情世故的人。 中国的论坛是现阶段最符合中国人习惯的网络平台不是偶然的, 它的构架, 功能保证了现实的差异化格局中形成的行为习惯,思考模式平稳地转移到了网络中。 如果说论坛bbs从国外刚进入中国,新事务大家多少还有点陌生和别扭外,这么多年我们对论坛这个平台的再次开发和改造已经可以达到了量体裁衣天衣无缝的效果,将国外的老的论坛平台甩在了后面。最典型的中国特色论坛的描述是:1.缺乏自我空间:如果你注册一个论坛你通常不会有自己的空间。你的所有发言只能占据论坛版面的前几页很短的时间。而这前几页才是所有人关注的。 如果你不能在你的发言掉出前几页的时间里引起他人的关注而回帖外, 你的发言将很快被淹没, 无论是你自己还是他人都很难或者说很不方便再次看到你发言。2.圈子势利:你通常很快就可以了解这个论坛上的不同的圈子。这些圈子就像小帮会一样,圈子内的id彼此呼兄唤友,你方唱罢我登场, 经常把公共的论坛变得像几个老朋友的聚会一般,既然是聚会话题也是天南地北, 或者是几个熟悉的id一发言马上把主题扯得离题万里。全然不顾论坛本身的导向。3.属于集体的精华区:既然只有真正有价值的发言才能从一开始就引起别人关注从而让自己的发言能尽可能长时间地不掉出前几页那么在一个发展良好并有一定历史的论坛里是应该会积累很多有价值的文章,经验和心得的。 这些发言被管理着收集起来,不是以发言者的名字而是以论坛的名义整理为精华区长期保存。精华区是一个论坛最重要的资源。多年来的积累到现在毫不夸张地说中国论坛的精华区保存了中国网络文化的精华。4. 因为不存在用户个人空间。 用户之间的沟通除了在论坛发言外缺乏方便有效的手段。
相比较国外的社区网站的描述是:1.自我空间:通常注册后你会有一个自己的空间, 可以用来展示自己,发言, 评论, 活动, 参加小组等等。 相应的也保存了你这些活动的记录。 因为是自己的空间, 所以不用担心这些活动记录会消失。 这个空间是固定的,是专属于个人的,个人有完全的权利。
2.平等的群组: 相比中国论坛的板块, 国外社区网站的群组数量更多更灵活,相应的覆盖面也更细更广。 可以在一个网站内提供更贴切的服务满足更多人的不同个性化需求。 群组内经常不设管理者,用户一般都能遵守网站的约定不会做离题万里的发言, 用户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亲疏关系。
3. 没有集中的精华区。社区最多只提供排行榜或者类似的统计推荐的内容以吸引访问者。所有内容都是被各个用户的个人空间所分割。4.用户之间的沟通容易而且频繁: 因为个人空间的提供,用户有很好的展示自己的平台, 对应的除了在公共群组和一些活动平台外用户之间的沟通还很多很频繁, 比如留言, 邀请, 评论等等。

从中外最典型的网络服务应用平台的粗略的比较中不难看出社会格局的差异是如何影响2者的架构模式的,也容易得出一些国外成功的网络服务平台无法在中国照抄的结论。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