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摄影者的精神漫游---读Shishamo的图

论坛:江湖色作者:royal发表时间:1999-11-24 11:27
Bostonian一直在问我为什么不对Shishamo的图说两句,当时是怎么回答的已经忘了,
大意是我需要时间去理解那些画面中的元素;直觉中Shishamo的图只在某一方面上
与我们目前的水平有点相象,但在更多的层面上他走得更远,是我所不能领会的。
最近一段时间很是看了点书,也看了不少画册,大约能够说点什么的时候,却再次
发现我对摄影的理解还差得太远;读着Shishamo的图,仿佛一个三年级学生力图想
看懂五年级学长的作文,吃力之外,也有点收获,所以斗胆写出来大家共同印证印
证。
文章分三个部分:一是Shishamo拍了些什么,二是Shishamo为什么这么拍,三是他
的图对我有什么启示。

一、Shishamo拍了些什么

Shishamo第一次露面是在新浪,贴了四张纽约街头后再无声息,留下一坛子泡菜的
惊呼,因为Shishamo在一坛子唯美的甜腻中泼进了几勺清水,每个人都知道他的图
与众不同,又说不出不同在哪里,更要命的是你还不由得对这种不同叫好,好在哪
里还说不出来,当时这些人中就包括我自己。
于是我给Shishamo去了封信,很快他就回了信,可惜这信因为我硬盘罢工已经找不
着了,只记得他说他是顺着声音去找到这些画面的,他认为有声音的地方必然有人
类的活动,也必然有人的生存关系等等,他做的只是将这些声音这些活动在画面上
留下来云云。这给我很大启发,从他提供的切入点再去看他的图,果然如此,地铁
里吹小号的人(见下图)、街头的舞者、桥下拉琴的人,静止的画面中无不有声音、
有人、和人的活动,更重要的,有画面中主体和周围的关系。

这样看下来,画面中的视觉符号已经相当明显,什么构图、什么曝光、什么影调,
被我们视为金科玉律的东西在Shishamo的画面中已经降到很次要的地位;记得Shishamo
在新浪贴那位纽约街头著名的木偶舞者的时候,Bozeman提出用广角不好,变形太厉
害、前景中小孩太抢眼等等(记错了?不是Bozeman?反正有人提),那时,我只觉
得:这个场景只能这样拍,才能包括进所有体现场景的视觉要素,才是最体现主体
的角度,才是最符合感觉(我自己的感觉?还是Shishamo当时的感觉?)的手法。
最近一些时间,在想一些问题的时候重读了Shishamo的图,我将他的图分成了两大
类:A类是那些形式感很强的图,1990年他在滇西北拍的一些影像,和最近贴在江湖
的十字架(见下图),属于这一类,在这类图中,Shishamo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一
样,注重画面中包含的视觉符号所代表所暗示的意味,这是我们都可以做到的,所
不同的可能只是手法是否老到、表达的意味是否强烈。

但是另一类(我将它们归在B类)对我们更有启发,比如《流浪猫王》,比如《S-钥
匙-钟》(如图),比如纽约街头,还比如同性恋的一组图象。

在B类图象中,Shishamo关注的不是画面中视觉符号组合的象征意味,而是记录这
种影像后所能表达的、出于他自己对影像主体的感情和想法;在B类图象中,他更纯
粹地使用摄影的基本功能---影像记录,更直接地用影像去接近主体,反映主体尽可
能真实的面貌,所以,在这类图象中,我们看不到很特殊的视角,看不到过分的夸张,
平平实实的记录却给我们最真实的审美享受。这是不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不是Shishamo
已经到了不需要过分夸张视觉效果就能达到画面语言丰富的境界?答案显然是肯定
的。

二、Shishamo为什么要这样拍

一个人看世界的角度是由他的学识、经历、生存状态等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延伸到
摄影中好象也适用,eurus的风光显然和Bostonian或者felix-tian的风光不同;理
解Shishamo的图象最好也能了解他这个人和他的经历,可惜在这方面我所知甚少,
只知道他是某公司的艺术总监(是不是这么翻译?)。在美国能够当这个职位,就
意味着他的眼光必须很靠近或者很追随主流思潮,所以在Shishamo的画面中很能够
看到尤金·里察的影子,那种开放式构图,那种看似无意却是精心选择的画面。
这种开放式构图实际上是西方杂志式构图,有别于中国式传统的画面经营手法,包
含在画面中的视觉符号必须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同时又能够将欣赏者的思路带领
到画面以外的地方,而不是固定在摄影者截取的静止画面中;至于这些符号是否完
整则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完整(如左边的人要取全、上面的树干不能伸进来等等)
,而是指它们在画面中的关系是否完整,如果是,这就是一张好照片,否则就不知
所云。
Shishamo的画面中处处可见这种貌似的不完整,但这种不完整丝毫不影响画面内容
的经营,不知道他在拍摄的时候就有意为之,还是事后的精心剪裁,总之这种手法
可能不会是唯一的,但对于我们长期受绘画构图法则影响的摄影者来说,这是一种
全新的尝试,Shishamo显然已经老于此道。而我所知道的网友中,Jura有意无意地
在模仿,G2有意无意地在运用,很巧,他们都很推崇国外杂志上图片的拍法,G2更
是被国外杂志所接受。
Shishamo之所以要这样拍就很明白了。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

三、Shishamo对我有什么启示

相对于Shishamo那些形式感强烈的图,我对他那些B类的图更有兴趣,因为在这些图
中,Shishamo不是仅仅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场面的参与者。在这些画面中,你
能感觉到摄影者的存在和他的观点。
联想一个月前我挑起的有关摄影真实性的问题(那讨论后来有点看驴唇出马嘴,猎人
兄别生气^_^)。那个问题的核心是很哲学的,既主观的真实和客观的真实之间的分野,
对于摄影者来讲,任何画面的截取选择都是主观行为,他在利用主观截取的客观瞬
间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在任何艺术创作行为中都是这样,所以也没什么好争论
的。但是具体到摄影活动中,却有着全然相反的两种思路,一种以布列松为代表,他
不但强调摄影者不应该在画面中出现,而且不应该影响被摄者,否则就是摄影行为
对被摄体的一种改变,这就不“真实”了,也就没有了“决定性的瞬间”;另一种
如克莱茵,他却认为摄影就应该对被摄体有所影响,在互动中完成摄影的过程,甚至
将相机比作机枪,“我就是要扫射!”,在他看来,这种互动中完成的摄影才最真实
地体现被摄者面对镜头(也就是欣赏者)的反应。Shishamo显然属于后者,他曾经说
过:我们能做到的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角度,你正好在那儿。
Shishamo给我的另一个启发是镜头语言的使用,我注意到在这些B类的画面中,他很
少使用超广角的变形效果,如前所述,我认为这可能是一种过于丰富激烈反而趋于
平淡的结果;“过分使用超广角实际上是用形式来掩饰内容的平乏”(曾璜语),在
充分调动画面中所有视觉符号为主题服务后,镜头范围反而不是首要的考虑因素了。
在这个读图时代,能够留下什么样的影像可供咀嚼,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