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兄好!

论坛:江湖色作者:royal发表时间:2000-05-15 18:11
“按不下快门,是作者思想受阻的表现。观众不能看懂,是
作者表达受阻的表现,而不是观众思想受阻的表现:-) ”

同意,又不同意。

同意,是因为作者思想止步于手法或者载体的局限,也可能
因为所截取的瞬间的局限。我想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局限于所选取的瞬间,就是说作者选择这一自认为能表现
主题的瞬间并不是最佳的瞬间---这一种情况需要罚回去再拍:-P
,也可能是这个主题有多样性和丰富性,不能仅以一个瞬间就
可以说明---这一种情况需要组照来表现(多个瞬间),需要长
时间观察,还可能是这主题根本没有瞬间可选,只好靠气氛的
营造---那是另外的话题。

二是局限于所用的手法,或者说载体:摄影所能够用的手法实在
有限,它只能传达它所能做到的,对于拍摄者来说,能做到的
最好也就是充分了解摄影这一载体,在它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
到最好。

不同意的是您只把受阻的原因只归结到作者一方。很早以前我
想过什么是照片中的误读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个结果,我把
这问题再重复一遍:首先假设每个创作者都很认真地试图将他
的感受在作品中体现出来,那么是否体现的标准是什么?是不
是观众所能感受到的?对于明白无误的作品,一目了然固然不
会有太离谱的误读,也就没有多少想头,可是有很多“想头”
的作品,想头的来源是什么?不就是观众自身的阅历、水平、
思路在作品中的一种映射么?鲁迅说一种人有一种红楼梦,我
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设想一种理想状况:好的作品
是这样一种桥梁,它充分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又同时准确地
将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观众,观众由此引发共鸣,反馈回来又引发
作者的共鸣;割裂这种审美过程的作品都不能算好作品,观众
也不能算是个合格的观众;一幅好作品的产生,需要好的作者
也需要好的观众,这是互动的。

举亦诺那组《关上所有的门》为例:当时在宏村,亦诺拍完回来
就向我们描述了这个人,这是个被全村人都视为疯子排斥在外的
一个人,当过兵,见识过不少事情,因为某种原因自闭倾向很严
重,他家里写满了“关大门”“关小门”等等字句。所以亦诺贴
这组东西的时候以《关上所有的门》为题,我已经叫了一声好,
实在没有比这个更贴切的题目了,但是我同样担心亦诺没有更多
的说明,这组照片只能被看作一个行为诡异的家伙在一个诡异的
环境中的写照,或者更不幸点被看做是一组光线暗淡的人像作品,
如果有人问亦诺为什么好几张中都看不到眼神,我一定不觉得奇
怪,不了解这背景情况的人太不容易读懂这照片。一旦知道了这
背景,你一定会觉得亦诺这组片子拍得是多么“到位”,那人是
为什么成为这样的已经无关紧要,可能也不是亦诺想表现的,亦
诺的照片只告诉你有这样一个地方,有这样一个人这样地活着。
从这方面去看,亦诺的照片非常渲染气氛,也非常到位。

呵呵,当然,我不是用亦诺的例子说明我的照片就一定到位,我
只是在想,每个人截取他想拍的画面总是有他的理由,理解这种
理由,有时候比理解画面语言、画面构成更为重要,因为对这种
理由的理解至少不容易造成误读,或者进一步,在这种理解上解
读分析画面比单纯就画面猜测内涵更为深刻,也更值得欣赏者提
倡,至少,我们应该试图做一个聪明的读者,做起评判来的标准
也会客观许多,实在许多,到位许多。

我的片子不能算专题,充其量算是一种心情的记录,所以几个画
面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只是我几天了解了村民后从我的角度的
一种记录。对于是不是先将这个主题立起来再围绕它组织材料,
我还有不同看法:我想先了解他们的想法,而不是我认为的,至少
应该先将我的认为在他们中得到印证,我再去拍摄,这样可以避免
一些主观性,不至于将宏村拍成甜美的田园风光。可能这就是我
试图看角而非看戏的想法使然。

在宏村,我们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当时有这样一个镜头,
村中心的祠堂(已改作茶叶加工厂),有三个小孩各拎了一袋
新鲜茶叶来交,收茶叶的女人骂骂咧咧,说他们的茶叶是偷来
的,说暂时没有钱付给他们,但小孩们毫不在乎,一直等到女人
去取了钱付给他们。
这样一个镜头,我看到了,我没拍,拍的有:亦诺、背心、开心
无忌、上海阿土等等,然后,晚上回来,我们每人要回答一个问
题:你拍了吗?为什么要拍?为什么不拍?
答案可有意思了,现在轮到观众们来回答:如果你只看到这样一
张小孩卖茶叶的照片,你会想到什么?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 哼哼牛 
  • 2000-05-15 12:12
  • 30
  • 531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