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老把这主题拔得太高了,我有点晕---和BOBO一样恐高,福建人都这德性。:-P
我坦白:积攒这些片子是出于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国内有个摄影家叫姜健,先是出了一本没有人的画册叫《场景》,后来又出了一本有人的场景叫《主人》,基本上是环境人像;后来老问号又塞给我一个最近比较“火”的家伙叫黑明,出了《走过青春》等等一系列环境人像之类东东,于是我就在拍福州老城区三坊七巷的行为中很是卑鄙地抄袭了上述手法,基本操作过程是这样---先带135机器(甚至GR1)去瞎转悠,有了目标以后用135先拍套近乎,下次再去的时候送去照片进一步联络感情,接着就用120再来一张或几张,如此等等。
拍了一阵后问题就来了:
1、从图象的社会学功能上讲,这类影象可能很有意义,如你所说;可在这里面,摄影本身的语言和摄影师的观念在哪里呢?是不是这种片子中,摄影师应该站在镜头后面而不是镜头里面?
2、每次单张地观看这些照片的时候,都好象是很普通的纪念照和一次次非常平实的记录,那么我们平时讲究的光影构图层次影调那些我们认为很摄影的东西在哪里?这些照片和每天从彩扩店里制造出来的留念照区别在哪里?为追求区别,我尽量找“典型、简洁”的环境来替他们留影,但留影还是留影,不可能是别的什么,没有creation,这是我迷惑之二。
每次带相机上街都会去注意影象,每举起相机都在想是否创造影象,到头来反倒是些最平淡的记录,实在很懊丧。
我非常喜欢你牛仔那组,因为那组不仅仅是记录,还有你自己的creation,这两者在图象中所占的比例多少,实在是个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