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死法国了!”
这是WOLFQI同学今年3月从里昂给我来的邮件的SUBJECT(题目)。从此,我发现,这句话很上口。
到了这边,班上的同学来自五大洲各地。今儿借着背心的《巴黎日记》说说班上的法国同学帕斯卡尔。他来自斯特拉斯堡,属于阿尔萨斯省,就是都德小说《最后一课》里面所说的德国和法国死争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那儿有点儿像我们的东三省,富饶肥沃,矿藏丰富。
中午在农学部餐厅吃午餐,帕斯卡尔举着叉子在队伍里大喊,我要吃疯牛,我要吃疯牛。
他平时看起来文质彬彬,没想到一吃疯牛,就滔滔不绝起来,说他为他的祖国骄傲,法兰西地域辽阔,全球各种地形地貌都有,从阿尔卑斯雪山到普罗旺斯熏衣草田,从诺曼底咆哮的陡峭山崖到阿尔萨斯省的白葡萄酒。。。
他最讨厌英国人,竟然在伦敦的一个游泳池里面,有一个牌子上写着:NO PISSING(禁止小便)。我课,英国人真的很流氓。
法国虽然是北约成员,但是基本不参加美国和他堂弟英国组织的各项军事活动,你不会在美英的各种军事进攻中看到法国的战机。没有办法,还是美国太强大,法国只好抱团,加入欧盟,这样人口经济实力都超过美国,当然,有时侯,在北约开会的时候,法国大使会发现自己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大厅里面自说自画,别的北约国家代表都跟美国人跑到另一个屋子喝咖啡去了。
美国人真的没文化,成群结队地到法国朝拜,有一个英国小资产阶级作家写了一本关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小说,结果美国人排着队到人家那几个村子里面反复扫荡,而且在GARD村,全体商量好了一样只去村头马路左边的小酒馆,里面挤死人;而马路对面的那家酒馆门可罗雀,后来才知道,是小说里面说,马路对面的酒馆老板倒酒的时候,手老“哆嗦”。
德国不行,政治上的侏儒,他没有海外殖民地,法国今天一声令下,海外说法语的前殖民地人民也会闻风而动的。
他说一提起巴黎他就操气,他到巴黎游玩,巴黎人竟然说他说的不是法语,是德语,活活7456,他说着吃完了最后一叉子牛肉。
帕斯卡尔同学的确让我在图书馆翻阅了一些有关法兰西的事情。比如法兰西的法律,也是怪得很。中世纪的法国乡村,谁家的猪要是不守规矩,偷吃了别人家地里的庄稼,是要在判处死刑的,需要在村头公开执行,全村的猪都必须出来参加行刑。这是法律。
那时候真的很衰。别说安乐死,你就是自杀都不行,你要是自杀了,全村的人得把你从棺材里拉出来,审判以后处以绞刑,到村头的大树上执行。可怜的村头,什么都发生。此外,你和配偶性交的动作体位(背心与哼哼牛的对话)也要受到限制,哪能随便换姿势,那是违宪的。
孟德斯鸠,知道吧,就是孟大爷,西方法律政治体制鼻祖、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也是一奇人。在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竟然一口咬定法律与自然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他指出:在炎热的气候下,人们懒惰、怯懦,心神不定,无法维持自己的自由,这种气候适合实行暴君制,制定残酷的法律维护统治;寒带的人们意志坚强,自信豪放,善于捍卫自有,适合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就是为什么亚洲多专制政体;欧洲多共和政体,法律人性化。同样,从事航海通商的民族比从事耕种的民族更多地需要法律,容易实行民主共和。
对了,背心有空替我为这位老人扫扫墓。
上次有幸与纳纳同学同行,乘坐国航747,直奔巴黎。在10000米的高空和纳纳说起巴黎,我说有一个英文老电影叫:“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上次我见到巴黎的时候)。纳纳同学当时把一颗红枣放在嘴里,抚掌叫绝,这是好标题,我要用它来作我的巴黎日子的标题。
我认识一法国姑娘,叫伊莎贝拉,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工作。她有一次告诉我,她每隔个把月就要驱车300公里去一趟巴黎。倒不是为了购物访友,只是为了在塞纳河畔走走。找一爿咖啡馆坐下来,随便喝点什么,信手翻翻小说,看着过往行人,听着呼啦啦鸽子飞越头顶,远处教堂的钟声。。。。有时她会这样走一整天。
像她这样的人并不少见。在许多人心目中,巴黎是一面旗帜,一个图腾。巴黎的一切似乎都是专门为满足视觉享受而设计的--街道、雕塑、小餐馆、咖啡馆、带阳台的临街洋楼、有天窗和烟囱的屋顶、林荫大道、修葺整齐的街心花坛、大红色餐巾布……即使是在清晨的农贸集市,你也会看到一把把绿豆角,码放得如同花束一般。
我觉得巴黎,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圣地,每一个人都带着神圣、美好的心情去那儿,穿着最美的衣服,在巴黎,不断提醒自己:
“嘿,我现在走在巴黎的大街上!”
这种自我提示的精神力量非常大。大家你看我,我看你,相互感染,在空气中传递着一种兴奋的因子。一个城市因此美丽起来。
到巴黎的大街上去,背心,穿着你的睡衣,替我对着空气大喊一声:
傻驴,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