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10, 105mm/2.5, eb2
到平遥的第一个早晨,在日升昌票号拍摄的门和锁。
“再走不远,我们就到了平遥“著名景点”之一的日升昌票号,本来“升”字之上应该还有一个“日”,可惜我的输入法里找不到这个字;只能将错就错了。但是这一“日”字十分重要。据导游说,这个票号无论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都可以理解为“日日升”,老板美妙的期望由此可见一斑;然而天下毕竟没有“日日升”这么一件东西;无论是出于清政府的没落还是因为革命的一把大火,“日日升”终究还是没落了。不过,古人对取名的讲究,真是令人惊叹;没有洋文的混淆视听,中文要显得生龙活虎的多。现在每每听到一个品牌,从汉字是理解不了的,要看看它的洋本意,才知道这是多么好的一个词呀!话说得远了,体谅一下我这个学中文的末路人吧。
其实,这种对文字的考究和使用在日升昌俯首皆是;可能和做票号生意这一门买卖也有关系。在技术不太发达的年代里(坦白的说,我也不知道怎样的技术水平才叫发达了),古人创造了一堆文字密码来确保稳妥。不像现在,随便拿几个字母数字就打发掉了。不过,让我觉得挺讽刺的是在电影《偷天陷阱》里,好像最机密的密码反而是由汉字组成的,不管是不是真的,老祖宗的发明好歹没有偏废。我也该觉得庆幸了。
再说两个关于字的小典故。这取自日升昌的一幅对联中的两个字:“汇”和“纸”。其实这两个字都是写错的,只是眼下该死的电脑不让我犯错误。“汇”字的三点水写在框的里面,取意“肥水不流外人田”,我倒觉得可能还有爱财、更应惜财的意思;他们的老板是做染布起家的,自然深知钱财的得来不易。至于“纸”,是多写了一点。我们称旧式的“银行”为票号,是它的一桩桩生意都是以纸(银票、汇票)为载体来呈现的,所以纸多一点自然生意就会好一点。古人就是这么精巧的把自己的意愿以无比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到让我想起眼下十分流行的一个词:企业文化,每每一提到这个,我满脑子就浮现出把“文化”挂在嘴边、放在案头的情形来;其实古人只字不提“文化”二字,也许他们更本就没有这么个惊世骇俗的概念。可是,他们的票号文化早已在细微之处见深意了。”摘自“晋中游记”(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