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老帖子,也挺有意思。
1980的说法,把3D的空间压缩到2D,和翻拍不一样。
抛开决定性瞬间的概念
一个别人创作的佛像和一座山,一道水也没什么区别
同样是静物摄影,如何去理解面前的东东,在画面里
注入你自己的思路,就不再是简单的翻拍了。
其实即使是拍别人的作品(除了技术性的翻拍外),
也存在一个再创作的过程。BOBO的帖子里其实说得
挺明白,关键是你的片子里有没有你的想法。
图无定规,理解也无常法,怎么拍是摄影者的问题,
怎么理解是读者的问题,怎么交流感觉是两个人直接
或者间接的问题。
1980的这几个解剖图,虽然不是什么新的手法,但能
感觉有摄影者投入的想法和思路。我个人挺喜欢这种
细节解剖的视角。
至於灯的问题确实有些遗憾,博物院和自然不一样,你
点根烟喝缸酒, 耐心等待3个月,光的效应一点没变。
能变得只有你自己的机位了构图了。好处是博物院里比
半山腰容易搬动机器,一点点的位移就能换巨大的构图
变化。有所失有所得,心态就容易平衡。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