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装没听见的,反正我又不姓“楼”:p
仓促不是说曝光长短,而是说拍摄时机。
既然您是以人为题(想必是画面中的这位老伯),我首先会判断您是以一个旁观者(隐身人)的视角还是以一个“闯入”者(比如邻居,朋友,图片猎人等角色)的角度来拍摄这组片子?
从片子本身来看,老伯的目光显然和拍摄者产生了某种关联,考虑到两者是相互认识的,我们似乎应该排除唐突的成分(应该吗?我不太肯定啊:),而认为作者是有意识的将故事从画里引向画外,这样一来,在老伯的眼睛和观众之间就建立了第一条“线”;片子中的那根竹竿,很直白的为画面搭了一个框,因而构成了第二条“线”;自觉不自觉的,我需要再寻找一个视觉端点来完成一个视觉平面(三角形),这个任务也就自然而然的落在了老婆婆身上。
但很不幸,这个竹竿是如此的抢眼,以至于老婆婆被搞得“当头一棒”,端点于是被打碎了,观众的目光于是很困惑的游离于竹竿之上却始终找不到一个稳定的落脚点……
单就这张片子来说,也许叫做《城市-竹竿》会更有趣味一些,虽然上面的麻烦仍然没有解决。如果作为一组照片,而主角就是这位老伯一个人的话,我觉得这张片子的主体还不够突出,因为观众的视线总是会不由自主的往右边靠,而老伯本人反倒成了陪衬。
以上只是本人很浅薄的看法,还望作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