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行走

论坛:江湖色作者:哼哼牛发表时间:2003-07-26 23:41



幽暗国度

我盯着这双手看了半天,在有泰姬陵的阿格拉市街头。烈日下,这双手被植物染成橙黄色,几枚不是很新鲜的豆角,被她攥了一路。她双眼老泪混浊,周围是一群围着嘻笑的少年,少年并不尊重她,我试图让她站到阴凉地方再拍一张照时,但她被临街的店主示意:"不能靠近",店主冲我耸耸肩。
"幽暗国度,一个受伤的文明"---这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裔作家奈保尔对印度的一个定义,这是一个跟印度纠缠了一生的老人的评价,但对于我,只有几天时间拂过印度的旅人过客,印度在我的眼里是彩色的,绚烂的,沉郁的,有片刻的宁静和绵长地叹息,这个国家能让每一个人产生触摸和温存的欲望。
三天的时间,我从德里到有泰姬陵的阿格拉市,再到"粉红之城"斋浦尔,车窗外一路的印度的城市乡村,我是真的被迷住了,这个国家倒处充满了神奇的画面,色彩和场景投射到胶片上,都会超出肉眼的判断。乱哄哄的街道,一身白袍的老人缠着蓝,黄头巾在田野里发呆,四处乱跑的小孩儿和马车,这是一片正在努力吸吮的土地。初入德里,会惊觉这儿的马路上不但奔驰着汽车,还同样有横穿马路的猪狗牛羊直至骆驼大象孔雀,尽管不少角落的卫生状况令人不堪,但同样的,发达城市的标准化生活和标准化场景也会令我感到寒冷。在粉红之城的街边,看到染坊,铁器店,漆匠,玩蛇者,这些有手感有质感的古老画卷,我甚至开始怀疑人类现代化对地球而言究竟是进步还是迟暮。
后来有人告知我,那个拿豆角的老太太是低等种姓的人。种姓这个单词在梵语里就是肤色之意,这个制度在印度有上千年的历史。带我们逛印度的当地人古马尔面孔黝黑:"起码我不能娶比我种姓高的女人",一对新人的种姓在婚礼时是要大声念出来的。作家奈保尔回忆他在中学上化学课时拒绝接触每个人都要轮流口含的试管,由此得到别人由衷的赞叹:"这家伙是真正的婆罗门"--印度的贵族种姓。印度是如此的重视传统,走在首都新德里的大街上,很少能看到穿西装的男人和穿T恤的女人,印度的传统还让我看到另一个画面:一个工地上费力搬砖的是身着彩色纱丽的女性,而在一边说笑监工的却是男的。
但印度还是决计进步,他们的软件和核武器吸引了外人的视线。从公元前2500年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大陆,到自称成吉思汉后裔的莫卧儿王朝,其后是葡萄牙,印度人一直过得窝囊。最后由英国一直高效率的统治着印度人,1900年印度英国行政官员4000人,当地人则是500,000人。后来拉吉夫甘地总理说我们已经错过了工业革命,绝不可再错过电子革命、在湖南一家软件公司的朋友说起他们的印度同事,印度人写程序在聪明的中国人眼里看起来费时费力,却保持极好的兼容性标准,一句话,活儿未必有灵性,但绝对干得标准正规。印度人渴求进步,独立与尊严的欲望是如此之强,甚至在武器和边界方面有点矫枉过正,但做为亚洲一个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又面临着国内宗教,传统带来的许多矛盾,三天来我们走到哪里,都能看到无所事事的人山人海,都有尾随而至的小乞丐,隔着一条街,这边是赤贫,那边是洋房,古马尔说:"在印度基本上钱可以办到一切事情,比如一条人命。"印度就像德里街头的大象,背负沉重的传统包袱沉重前行。
我在斋浦尔街头用十五卢比得到一张印度人给我照的肖像,这是我三天内按了2000多次快门的一个补偿。一架老式的木质4X5相机,用相纸当胶片直接成像,类似于摄影术刚诞生时的干板,照片模糊且有划痕,这个相机边镶有不少以前的照片用以广告,由于相纸的原因,一张张年经的面孔无一例外的像我的祖父祖母般陈旧却温情,他们穿透相纸注视着我,像三天来印度的抚摸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给报纸的稿,写得硬了点,请勿转载转贴,多谢)那双手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另外
  • 哼哼牛 
  • 2003-07-27 00:22
  • 34
  • 384
  • 0/0
  •  
  • 哼哼牛 
  • 2003-07-27 00:00
  • 36
  • 380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