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我的游记^_^
**阳朔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这句老话,便是我放弃桂林直奔阳朔的唯一理由。漓江最美丽的一段都在阳朔境内,此话也不假,用四天的时间好好品味了一番阳朔的山与水,乡村与河流,经历了倾盆大雨,毛毛细雨,阴天,艳阳天。。。阳朔给了我很多的惊喜。
在西街租上一辆GIANT的山地车,一天只需要7块。请一个当地的导游,最高也不过30块1天。记得要把山地车狭窄的坐垫换成宽的,这让我的整个行程舒服了很多,双人车的坐垫相比而言要舒适许多,不过没有变速挡,在上坡时会吃力些。很多书上说一定要戴手套,其实未必,况且大热天戴副棉质手套,感觉很别扭。带上一大瓶水,自行车之旅就这样悠闲的开始了。
第一天的行程是从阳朔县城出发,经骥马,沿乡间小路到遇龙河畔,再逆流而上,从小径到遇龙桥,最后转上公路,经白沙镇回到阳朔,全程估计有近30公里。天气闷热异常,沿路不时有阵雨,时大时小,让我们不得不把雨衣披在身上,到后来时晴时阴,不知是穿好还是脱好,颇费脑筋。不过雨水冲刷过后的乡间山色,确是秀美之极,久违了与自然如此近距离接触,那种心灵豁然开朗,犹如被洗涤一番的感受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乡间的空气本就纯净,再加上雨水的清澈,但觉空气都似通透了许多,让人恨不能大口吸气,连走泥泞的小路都变成了一种享受。东南西北,无论哪个方向映入眼帘的都是春末夏初的不同的绿色。禾苗泛着嫩绿的光芒,在田里整齐的轻轻的摇摆着,纵横的纤陌把辽阔的田野分成一块块不同深浅的绿色,穿着鲜艳衣衫的人们在或在地里插秧,或在河边放牛,或在田埂边休憩,不远处的群山倒影在眼前的水塘里,天空忽然飘起了星星点点的雨滴,一圈圈在水里荡漾开来,把秀美的山峦的倒影变得模糊而富有动感,站在这里,只觉得人,山,水,动植物均合为一体,和谐与安详的景象,原本只在梦里出现,想不到如此容易的来到了眼前。
这条线路是最为艰难的,因为导游带我们大部份骑行的都是小路,那种仅容一辆自行车经过的路,很多也就是一尺来宽的田埂,远远的看到了行人就要让路,因为这样的宽度仅能通过一人。雨后的空气加倍的湿润,乡间的绿让人不会感到丝毫的疲倦,天然氧吧散发出来的沁入心扉的舒坦,都让整个下午变得富有生机,丝毫没有枯燥的感觉。虽然有时无暇顾及风景,因为脚下的小路实在不敢疏忽大意,有时也会因为连续的上坡而感到酸软,因为陷入泥中不停的进退维谷,因为一不留神朝田里滑上几回让自己惊出一身冷汗,但这些丝毫不能影响到骑行的快乐,当转过一个村庄,眼前豁然开朗的那一瞬间,心底只想说,前面任何的的艰难都是值得的。
没有导游的带领,几乎不能想象自己如何走进这些最真实的,最质朴的村落与乡村,再从容的走出。我们的导游是位年近四十的中年妇女,喜欢我们叫她莫姐而非莫导,说这样会更亲切一些,朋友在我来阳朔之前把她的电话给我了,告诉我是一个很不错的向导。接触之后,我更发现莫姐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导游,她随身带有两个贴满透明胶布的黑色小笔记本和一本简易的相册,笔记本上写满了她曾经带过的世界各地的游客为她的服务写下的评语,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还有不多的国语,莫姐笑着说大部分留言她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老外们说得是好是坏,她的英语学得很机械,只会说,读写都不行。但她一定意识到了,这两本小册子,也许以后还会有第三本,第四本,便是她最好的活广告,看了看龙飞凤舞的留言,洋溢着老外们对眼前这位地道的中国乡村妇女的赞誉之情,这是很奇特的一种经历,我想除了阳朔,实难遇到。另外那本相册里装着一些已经发黄的相片,这昭示着这些相片的历史,里面是一些国外的游客与莫姐的合影,照片里一张张真诚的笑脸,让人很容易看到他们对此行的满足与愉悦。
莫姐的家在月亮山下的一个村庄,她说做导游确实改变了她生活中的很多东西,比如买了手机方便联系,比如学会了流利的英语口语,比如刚刚盖了一座新的大房子,比如想去北京——因为一个老外听说她没去过北京而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一个中国人怎么可能没去过北京呢?每天早上和村里其他导游一道骑车半个小时来到县城里,晚上最迟六点再返回,到家之后给孩子做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颇有点朝九晚五的意思,到了每年的那几个长假,家里剩余的房间还能卖出,价格比西街低一半,算是挣点外块。在莫姐家中,我意外的发现了这里居然能收到一个电视频道“寰亚”,就是那个著名的电影制作公司,每天不停歇的放映着各式电影,看得我竟依依不舍,因为西街的旅店里没有这个频道。这就是莫姐的生活,在阳朔月亮山下的村里,竟有我们羡慕的片断。。。
第一天我们没有选择乘竹筏漂流遇龙河,而是完整了享受了雨天的自行车之旅。阳朔的天黑得很晚,当下午五点多我们开始往回骑的时候,天色跟中午几乎没什么两样。我们沿着小路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村落,孩子们放学之后的嬉闹声远远的跟着我们,当我们走近他们,面对陌生人的好奇与放肆让他们的笑容在镜头里灿烂无比。
一些只剩下断壁残垣的旧屋散落在乡间,青苔爬满了斑驳的墙面,石板路在雨水的冲刷下光亮得晃眼,青砖黑瓦让我们即使远远的望去,也能看到它显赫的身躯。也许这只是历史的夹缝里不小心残留下来的遗迹,但摆在阳朔山水之畔的乡间,在如此一个雨后清润的下午,黑白有致,棱角分明,倒也十分和谐。
也许是太过偏僻的原因,几乎很少有游人骑车走这条线,尤其是过了旧县之后的小路,我们在几乎一个下午的时间里,只碰到了寥寥四五个老外。直到六点走上了公路,才重见车水马龙的热闹。快上公路的时候,我们来到了遇龙桥。在桥上上看遇龙河的风景,朦胧而清晰,俯视的角度让这条河流更显大气,我没有听说过遇龙桥的典故,导游也没有告诉我。的确,如果偶然从这里经过,我甚至不会注意到这座爬满了各种杂草的老桥,站在桥上,脚下的石板告诉我它是有历史的老者,我回忆着下午从县城出发到此的风景,深切的对一句话感同身受:“最美丽的风景,往往都在去景点的路上。”
由这句话想到了许多导游在西街上向行人推销自己时,通常一开口就是:“先生,需不需要租车去大榕树月亮山?”千篇一律的话语,真正买门票看大榕树的游人应是团队游客居多,作为自助游爱好者,我实在不想因为这么一棵千年古树边上圈起了一道墙收起了门票就会破费,当我若干天后骑完大榕树月亮山这条线路时也深深的感到,阳朔山水的精髓,远不是这两个经典的景点所能完全替代的,最美丽的风景,永远在路上。
沿公路从白沙镇回到阳朔共9公里,天色慢慢的暗下来,身边不断有汽车呼啸而过,完全没有了乡间轻松闲适的乐趣,往往一个长长的下坡之后,就是一个更长的上坡,把自行车的挡位放到一档还是觉得吃力,颠簸了一个下午之后的屁股也隐隐作痛,这区区九公里——平时也就是半小时的车程变得逐渐吃力起来。以致于后来带着浑身上下的泥浆冲完一个长长的陡坡,进入县城时,倍感亲切,回到西街更觉得是回到了久违了的家。
因为头一天的劳累,莫姐安排我们第二天去了兴坪镇,在这里坐船游漓江。本来杨堤也可以坐船,但听说政府禁止阳朔在漓江上经营船只,所以经常突击,这使得从杨堤出发的船只变得非常不稳定——视风声紧否决定发船,当然,也应该很刺激,当地人告诉我们若遇检查就得随时靠岸去躲躲。听着似乎有理,但我却有一丝不解,若是阳朔经营漓江上的游览线路会抢了桂林始发游船的生意——因为桂林山水最好看的一段都在阳朔,那么难道桂林和阳朔就不可协调了吗?从行政隶属上来讲,阳朔不过是桂林下属的一个县,在我看来,即使从地方财政上来讲,也不过是左口袋和右口袋的问题,更何况阳朔的一分一厘当然也会计入桂林市的囊中。为何因此硬生生的剥夺了游客们选择另一条旅游线路的权利?在兴坪,我们还看到了因为有关部门禁止旅行团的到来而导致的异常萧条的落莫街景,如此这些,无不让人看到逆“看不见的手”之行为,也许本来桂林和阳朔还能更好,更规范呢?疏优于堵,这是大禹治水时就已明了于天下的真理,真的很希望这里可以更好。
在兴坪码头上船,50块每人,包船是180,在船尾发动机的轰鸣声中,我们开始逆流而上。经过了前一天的风雨,天空已然放晴,抬头望去居然干净得找不到一丝浮云。在船上,我们看到了与遇龙河两岸迥异的更为大气的风景,浩荡数百米的江面,绵延在两岸的群山倒影在江面,气势如地图上所标注的景点名——“九马画山”所述。我们经过了20元人民币上的风景,船夫卖力的介绍着每个山峰的寓意,我则站立于船头,张开双臂任由春风吹过,并偶尔闭上眼睛,用脑子来享受朗朗山水带来的心旷神怡。这里,我有些明白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含义,漓江的山水,不能用波澜壮阔来形容,不能用巍峨雄伟来比喻,也不能说她静若明镜,这里的山与水,骨子里透着一种“秀”色,是一种大气的秀色,一种细腻的秀色,是种既让人心潮澎湃的壮丽,又使人如止水的平和。走过许多的山与水,漓江的气质是真正的与众不同,值得品味再三。
晴朗的天气让我们有机会欣赏到漓江上的日落,斜阳的余辉洒在岸边的鹅卵石上,五彩斑斓的石块俯拾即是,不少漓江边的妇女便以打磨石块为生,一块纹理鲜艳的石头,能卖上超过10块的好价钱。暖暖的阳光让我感受到了完全不同于雨天的美景,无数次在明信片阅读过的景致缓缓的随着落日出现在了自己面前:金黄色的江面上倒映着连绵的群山,一只小渔船撑篙而过,在江面上划过笔直的波纹。。。
若要在船上享受良辰美景,一定要船家关掉发动机的马达。不然就到江边静静的坐着,陶醉在如画般的意境中,没有打扰,一切都属于自己。
从兴坪回到阳朔很晚都还有班车,5块5每人,这里的“兴坪渔火”也很有名,不过,我们还是选择去了福利镇的鹦鹉码头看渔鹰捕鱼。
在《藏羚羊》广西卷首版的封面上,就是夕阳西下之时,竹排上的鱼鹰伴着渔火的生动场景。不过,现在这样的景致已经看不到了,取渔火而代之是竹排上安装的明亮如白昼的气灯,并且只有在天黑尽时分,渔人才会带着渔鹰到江面上捕鱼。之所以要等天黑和用上亮度更高的气灯,一方面是为了更方便的管理渔鹰——因为渔鹰在夜晚都会循灯光而去,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的捕鱼,强烈的白炽灯光会吸引江里的鱼游来,从而方便渔鹰的劳作。
我们随同观光的一帮老外坐在另一条船上,熄掉所有灯火,与捕鱼船平行行使,近距离看着渔鹰拍打着翅膀潜入水中,不一会儿就叼着鱼蹿上渔船,来来往往,十分忙碌。十几分钟的时间,鱼鹰们收获颇丰,不过都是体积不大的小鱼。我想,若能走进真正的渔家生活看捕鱼,而非表演性质的观赏,定能捉到更大,更肥美的鱼。
归来的途中,我一直在想,灯光引来鱼,它们一次次的被渔鹰猎食,长此以往,根据条件反射,这一招还奏效吗?当地人的解释挺风趣,说道:其一,更多的鱼被捉到是因为偶然,因为船在江面行使速度还是挺快的,很多鱼即使感觉到了灯光也来不及游过来——况且它们的视力并不好,所以那些被擒者实属倒霉;其二,漓江水是流动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也许每次不幸遇难的鱼都是“新丁”。第二种解释让我忍俊不禁,居然还有这样的说法,那刚出生的鱼苗们估计都无一幸免了,诺大的漓江,仿佛进入了计划生育的社会,岂不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鱼鹰之后是香甜的梦乡,之后的两天我们骑车分别走了月亮山与福利镇这两条线路。从阳朔到工农桥还坐小竹排漂流了近两个小时,100块一只竹排,可容纳两人,非常超值。时日正是阴天,因为旺季未到的缘故,河面上前后数百米就只有我们一只竹排。竹排上的躺椅非常舒适,合上眼睛,撑起太阳伞,没有刺目的阳光,也不用担心厉害的紫外线,轻轻的听着船尾竹篙划过水面的声音,一下接一下,周围的世界仿佛陷入一片宁静,水面是宁静的,没有风的岸边是宁静的,远方村庄里的炊烟也笔直的了了上升,翠绿的山谷完全的包围着我们,犹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在我们面前一层层的,缓缓的撩开了她柔美的面纱。河道时宽时窄,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之感,又觉处处有“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姗处”的惊艳,当停止了划船时,真的能听到一根细针落入水里的声音,回头望着我们已经抛在远处的蜿蜒的水面,微微的有些水烟升起,没有放牧人的牛群自由的在河边静静的吃草,想起了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描绘的境界,体味了陶渊明的幸福,更有些隐约理解了王国唯那形容做学问的三重境界的诗句,若用到这样的旅途中,阳朔漓江的山水之情比之我以前苦苦痴恋的高原风情,似乎是略有过之而非不及。
因为我不停的拍照,划船的小伙子善意地划得很慢,本来1小时20分的水路行程我们走了足足两个钟头。其间有很多次经过“水坡”的经历,就是那些陡然降低的坎,我们的竹排在有的地方几乎是45度角通过,小心翼翼却又很High。这让我想起了那次在凤凰沱江上的漂流,虽然比起阳朔遇龙河的漂流,只是小巫见大巫而已。
从工农桥到月亮山仅5分钟左右的车程,途经大榕树,远远的看到它茂盛的树冠,旁边有茶园。我想起了这里大名鼎鼎的沙田柚,只可惜来不逢时,还不是最好的季节,只有将垂涎留到下次了。想着吃的东东,很快到了月亮山下,远远望去,能见到的只是一轮镰刀般的弯月,听说从不同的角度能看过去,因为山势的不同,能见月亮的阴晴圆缺,栩栩如生,颇有有些意思。不过我对于看罢各种形状的月亮兴致不大,却不禁想起了那句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望望眼前的月亮山,山形本已固定千年,只是观察的角度不同,便有满月,半月,月轮之说;人生何尝不是呢,同样的命运,乐观者看到光明,悲观者看到黑暗,由此走上真正的分水岭。想想,我们还有理由不更积极的生活吗?
月亮山同时也是一个天然的攀岩绝佳场所,不远处还有阳朔的热气球基地,我想,如果地形和天气允许,这里肯定会出现滑伞等更多的极限运动,这也就是阳朔的魅力所在,西街只是一座精致的后花园,真正的世界在天地之间,山水之中。。。
从阳朔到福利镇的这条线是此行的最后一条自行车线路,听莫姐说这是条人迹罕至的旅游线路,只有寥寥无几的法国人和荷兰人会来这里,因为他们国家的旅行手册里讲道“福利镇是非常美丽的农村”。踏上这条路,果不其然,除了当地的村民,几乎没有游人的打扰。水牛大摇大摆的在路中央“方便”,放牛的老人们也端坐在路边,一动不动,一派缓慢的节奏,一副祥和的乡村风景。我们骑车呼啸而过,有时真觉得是惊煞了这平静的气氛,如果时间允许,实在应该推车慢行,或者徒步,方能真正领略到福利乡间的万般风情。大约因为游人稀少吧,路也很颠,大部份是高低不平的碎石路,不过路面很宽,较之第一天要从容很多,双人车也安然而过。骑着这么走着走着,忽然想起了我刚学自行车的童年,一辆二四的女式车,却把我摔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但我始终抱着笨鸟先飞的座右铭不停的练习,终于可以自如的骑行。我还想起了大学里四年的骑车生涯,无数次下课后从教室飞奔到食堂,三伏天骑到脱水只因为去郊外做家教,千禧夜与舍友们自行车环游西湖,记不清多少次在自行车市场讨价还价因为被小偷暗算了一次又一次。。。往事如烟,悠然在我心里浮现,心中忽然萌生想要唱歌的冲动,唱一首属于童年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或者采蘑菇的小姑娘;唱一首属于青年时代的歌曲,白桦林,或者斯卡波罗集市。。。珍藏在脑海中的往事很容易地被唤醒,感谢阳朔乡间自行车上的生活,让我想起了很多很多的朋友,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不会放弃再次享受这美妙的过程。
福利镇是著名的“画扇之乡”,这里的国画和纸扇一起走到了世界上的很多地方。参观了一间纸扇的手工作坊,惊叹于他们的专业分工与类似于流水线的生产流程,大量的画扇以极高的效率被批量生产,最大尺寸的扇长可达1.3米,价格也仅在30元左右——很价廉物美吧?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国画的能手,从写意到工笔,再到两者结合,我们看到了不少很有观赏价值的作品。有意思的是福利的人们在自家的墙上写上几个大字,便算做一间工厂了,而且还不忘了中英文对照,在这儿,画扇制作为翻译为Fan Printing Technique,可我总觉得用Painting似乎更恰当些。
在福利镇扛把巨型的纸扇回阳朔,可是件费力的事情。不如选择在西街的夜市上逛逛,很容易也能淘到一把好扇,而且价格也能侃得八九不离十。我就遇到这么一位朴实的老兄,辛辛苦苦把他摊子上所有的扇子都打开给我们看,还告诉我们哪些其实制作得很粗糙,哪些更值得购买。他告诉我们阳朔制作画扇的历史比福利要长得多,而他自小就是家传的国画高手——面对自豪的他,我不禁肃然起敬。最后选了选,决定搬把最大的一把回家,上面画的是一幅漂亮的腊梅。
**尾声**
在阳朔的日子一长,免不了与丽江,凤凰等边城作比较,我也曾经在夜晚加州饭店的阳台上,乃至床上想了很久这样的问题,并试图总结出一些富有结论性的评价。可是,当这篇游记快近尾声时,我才觉得这样的比较本没有意义。阳朔便是阳朔,独一无二的阳朔,好也罢,坏也罢,因为她一次次给了我惊喜,所以值得用如此厚重的笔墨来渲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旅行,不正是因为这样的不同而五彩斑斓的吗?
记得那天背着大大旅行包,扛着三脚架刚进西街,没走几步,忽然听到有人大声叫我的名字,诧异之间,抬头看到了两个老朋友熟悉的面孔,他们在旅店二楼的窗台上,朝我使劲的挥手。这样的偶遇,让之后五天的阳朔之旅,都变得分外的快乐。
末了,想起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阳朔,很容易仁智兼修。
2004.5.6 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