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不好,文字来凑,嘿嘿。想把这烛光搞成《辛德勒名单》里那样,但搞不定:(
**西街**
现在还在后悔为什么没有带上CD机去西街,八九点钟的早上,坐在旅店房间的阳台上,懒懒的听着类似《Secret Garden》的音乐,能够想象这是多么快乐的享受,不然就只能任由耳朵接听着来自楼下攀岩俱乐部的周杰伦、Black Dragonfly酒吧的Jazz等多种调子的混音。西街的早上,往往就是伴着这样的节奏醒来的。
西街比我臆想中小得多,约500米长,5米宽,外加半条县前街,短短的和西街呈不规则的“丁”字,就是这个扁扁的“丁”,搭建起了西街的骨架。如果把西街比喻成一个人,我情愿这样描述他:他是面貌英俊的青年男子,25岁上下,中西混血,50%的血统来自中国,其余50%则来自五大洲不同的国家,他充满活力,却又安于闲适的生活,他包容,他理解,他长袖善舞于五色迷离的各种文化中,他更乐于生活在美甲天下的阳朔山水后,做旅行者小憩的驿站。。。
这就是我心中的阳朔,在这里悠闲的过了五天不闻世事的生活后对他的感受,在这里,我每天睡到中午才起床,汲上凉鞋去西街吃早餐兼午餐,沿路欣赏各国的美女帅哥,在香焦饼与草莓酱的味道中,给导游一个电话,商量下午的行程,然后顶着烈日或者迎着小雨租上一辆GIANT的山地车,潇洒的骑行一整个下午,日落西山,华灯初上后依依返回,在喧闹的西街中穿行,眼里晃荡着硄筹交错与杯光酒影,悠悠的推车回到旅店,心里有种特别踏实的感觉,因为在这繁华的灯火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窝,虽然是临时的,但给予的舒适与归属感让自己有主人的感觉,趴在阳台上,看来往人声鼎沸,仿佛自己便是西街的一员,而不是路过的行人,如此欣赏他的喧嚣,更真切,更从容,更理解西街吸引八方来客的魅力。
不少人来了西街,就住下了,这一住就是很多年。在三五年前,听说这里除了当地人,甚至没有几个中国的游客,那时的阳朔,名气还远不如桂林,当地人告诉我,当年想说几句普通话都很难,基本上都是英语和本地话,因为几乎没有讲普通话的游人。遍布阳朔大街小巷的各式英语培训班,大概在那之前就已兴起,一些退休在国外的老人,拿着不菲的退休金来这里生活,尽享漓江山水的秀色,过着出门而望山的世外桃源般的日子,自然乐不思蜀。还有大批的国外背包客,在Lonely Planet的煽动下,纷至沓来,月亮山的天然攀岩壁,是喜欢极限运动的老外们的最爱。在西街小住的几日,每天总会经过一个算命的小摊,一张小桌,上书“周易”二字,一位衣着传统服装的中国老头端坐其间,静待客人上门。最有意思的是在他的旁边,往往还有一位可爱的银发红脸的外国老头儿,身着一袭黑白相间的丝绸长袍,头顶黑色圆帽,再架上一副民国时期的圆框墨镜,竟有一股仙风道骨的气质。二人相伴坐于西街上,不发一语,已是摄人不已。常见这国外的老头,脚蹬黑布鞋,风也似的飘荡在西街上,行走如飞,矫健异常。只是觉得眼前一个黑影略过,待得回过头去,只能遥望一个小小的背影了,每次我的相机刚拿起,他就消失在了镜头中。
西街很暧昧,之前听说“西街是一个爱情发生率极高的地方”,那么“浪漫”似乎更适合形容这里,但在西街生活数日,让我觉得这里充满了“暧昧”的气氛。首先是西街的夜,五六点钟便提前到来,各色酒吧饭馆早早就将桌椅抬到了路边,一色的蜡染蓝布铺在桌面,等天微黑之后,每张木桌上点燃一盏小烛灯,刚入西街口,这样的柔和的非常令人臆动的空气便从头到脚包围着我。在酒吧街中穿行,成堆的外国游客聚在路边——他们似乎更愿意享受露天的风景,几张桌子拼在一起,一席地道的西餐,放肆的笑着聊着品味着阳朔的夜晚,有晚在Under the moon咖啡馆旁听到一桌老外唱英国的民歌,又牵手又拍掌,很棒的歌声,很完美的氛围。在阳朔这样的一幕并不罕见,几乎每个夜晚都有着许多来自异邦的情调,或多或少的弥漫着,影响着你或者矜持,或者驿动的心。西街上游走着大量的美女,不时的,也许就在某个酒吧门口的桌边发现一个,不过你很难辨别她的身份,究竟是经营酒吧的老板,还是外地游客?夜色下的西街让美女们更加出众,一点摇弋的烛光,一个曼妙的背影,不需要太多的细节,诱惑便很自然的向你袭来。当然,机会总是会有人捷足先登,比如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不少出双入对的异国“情侣”身影在西街出没,已成一景,在这里,还听说了许多颇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比如Lisa饭店女主人的弟弟,本是阳朔本地的草根,却和一位美国的富家姑娘发生了一段缠绵的爱情,后来女孩因为回国,托她的一位英国的朋友代为照看情郎,岂料此二人又暗生情傃。。。这段情事令Lisa Hotel名声大振,一时成为旅游圈子里的焦点。如此故事,相信西街里并不算少。不少当地人嫁了出去,也有国外姑娘被娶了进来,很难说阳朔与某某城市孰优孰劣,不过这个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小地方,确实是个国际化的平台——无论你聊天,交友,甚至谈恋爱。
于是西街很西方,高密度的洋人为这里迎得了“洋人街”的美誉,参观洋人街甚至大张旗鼓的成为了许多旅行社阳朔旅游的卖点,这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老外们坐在西街上晒着太阳,旅行团小黄旗带领下的旅友们饶有兴趣的看着老外们,两者都各得其乐,似极了了那首诗“我在桥上看风景,桥下的的人看我,明月装饰了我的窗户,我装点了别人的梦”。这里连招聘一名普通的餐厅服务员都会注明“会说英语者优先”,所有的餐牌都是中英文对照,甚至全英文,Lisa Hotel的小姑娘告诉我几年前国内游客少的时候,一年到头机会没机会说中文——菜场买菜除外。如果在西街你不会流利的口语,就等于没有生存的机会。这样的商机催化了一批英语学校的诞生,部分老外也顺理成章的在国内谋求了一份稳定的职业——做英语老师。几乎像母语环境一样的西街培养出了堪称英语口语水平一流的当地导游队伍,无论四五十岁的阿姨,还是涉世未深的丫头,张口便可娓娓道来,并且还是地道的“伦敦腔”,让我等曾在学院里苦读英文之辈汗颜不已。第一晚在Lisa吃晚餐时,服务员竟不知如何用中文给我们点菜,支吾了半天让我颇为“震惊”,还是后来一个荷兰客人过来解了围——这丫头转到英文频道顿时有了感觉,快刀斩乱麻迅速搞定。我连连叹到,以前总说“不到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儿小,不到广州不知道自己钱少,不到上海不知道自己是乡巴佬。。。”,一定加上“不到阳朔不知道自己的英语不好”。
这里的西餐确实一流,没有饭店的特别早餐,红星特快的牛扒,Under the moon的鸡扒,Lisa的沙拉让人回味。著名的江西会馆成了一间古香古色的法式餐厅,据说这里的法国大餐味美之极。几乎所有的酒吧里的书架上都密密麻麻的摞着大把外文书籍,从旅行类到文学类。。。在西街的头几天,碰到一位酷似Brad Pitt的帅哥,从早上八点到晚上12点,一直坐在文化饭店的门口,实在是很有型,我想,这不就是一副活生生的西街的广告么。
其实西街也很中国。不知这该叫做西街的多样还是矛盾,在这儿很容易能找到不少传统的中国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乃至古董——只是难辨真伪而已。在西街上甚至开了制作东巴象形文字纪念品的工艺店,让我很恍惚的觉得丽江很近很近;还有各式的蜡染,无论在湘西、丽江都可以见到大量的相似的纪念品,但旅行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买相同的东西,还买得心甘情愿。
西街每家咖啡馆的门口的餐牌上,总少不了“啤酒鱼”,没错,这是和阳朔难以分开的美味菜肴,它的名气让所有的西式餐厅都难以忽略,更惶论阳朔老县城里鳞次栉比的大排档了。这道traditional Chinese fish让人不会忘记这是一座地道的中国城市。不过西餐厅和咖啡馆里的师傅烹饪出来的啤酒鱼怎么也不如县城里的大排档。“谢大姐”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那种35元一斤的毛骨鱼肉嫩之极,斩成块之后配上蒜,西红柿,青椒,辣椒,酱醋盐之后,再倒入啤酒,入锅蒸约20分钟,将啤酒味道蒸去后便可上席。在阳朔,一边喝漓泉冰啤,一边吃鱼,这样的享受几乎每天都有。
除了啤酒鱼,西街的中国女人也很有味道。不知是否是一口流利的英文的缘故,从第一天早上下了火车在“没有”吃第一顿早餐时,我便对阳朔的姑娘们颇有好感,因为见多识广,所以她们大多很健谈,因为身处西街这个时尚与传统的汇集之地,衣着打扮也不落伍,一条简单的牛仔裤加一件颇有个性的T-Shirt,看起来很是养眼。
因为西街只是一个方寸之地,在这里呆的时间一长,很多面孔也就混熟了。我住在加州饭店,楼下的杂货店的胖老板,Lisa门口卖桂花莲子羹的阿姨,没有旁边旅游接待点的老板,卖啤酒鱼的谢大姐。。。西街的热情,当我背着背包走出去的时候,感受特别强烈,所有熟悉的不熟悉的新老朋友都微笑着朝我挥手再见,杂货店胖老板连说了好多次下次要再来阳朔,Lisa门口的小姑娘也扯着嗓子喊着一路顺风。。。西街留给我最后的记忆,是无数的热情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