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4

论坛:江湖色作者:哼哼牛发表时间:2004-11-15 21:36



1DS 17-35 河南 孟津








到孟津的时候是早上十点,远远地就听到鼓声锣声,那天太阳很好,空气透,天上的蓝浓得能渗到地下。社火里戏衣的明黄,大红服装格外抢眼,几个盛装的老汉们骑着布扎的驴马站成一排,年青人扮成丑角的样子在试跳独脚高跷,看客们渐渐围拢过来,看来赶得巧,社火还没正式开始。大家并没有兴奋的神情在脸上,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表情都颇有些严肃。那些木做的驴马道具都相当陈旧,从鞍子和髻口处的磨损和铁饰件的锈迹看,这些道具至少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它们又被一遍遍精心的重新翻新过。
人越聚越多,人群还是那么严肃并且很安静,只有锣鼓铙的声音。人群有一点涌动,大家的目光被两个儿童吸引,一男一女,年纪约在四五岁,穿着朱红和雪青的古装,他们的服装和化妆与其它人截然不同,衣服是最华丽也是最陈旧的,男童身穿龙袍手持杖,女童带珠冠。他们被一群老人抬在肩上,先是放到一架车上,然后又被高高托起到二米高处,由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老人用铁叉顶住,像钳住一样固定。这时锣鼓铙声齐作,队伍缓缓向前。
去看社火的初衷是好奇,观光。到了这里,如果好奇心进一步发展的话,会变成迷惑和恐惧。因为这里面有不能被理解和解释的部份。关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从县城去农村,很多表面现像是可以被教育后的知识理解的,比如从一个私立煤窑的运做,到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到民间剪纸产业的扩大,通过调察和走访,可以知道事件的问题和缘由。但是社火,表面上做为农村的娱乐活动,尽管它更多是是仪式。通过询问会有人告诉你,最初的缘由是敬神祈雨,当地人说这样表演是来自于传说,某个历史小故事,而制作和操办的老人说那些具体的手艺和方式是祖上传下来的,因为这是先人们流传下来了的,先人的前面还有先人。所有的这些仪式和手法,不如说是一份秘密的遗嘱。这些被固定的传统会让外来人感到困惑,如果抛开了困惑就会被惊奇吸引,还会兴奋起来,但如果把感官全部开放,努力和当时气氛保持一致,把自已也变成仪式的一部份,则会感到恐惧。
那两个儿童的表现在我们看来是相当奇怪,他们的表情是在全无表情之后的一种空洞。是因为天冷?疲惫?害怕?从这几条似乎都好理解,毕竟是四五岁的孩子大冷天被架在三米多高的空中。当他们还在地上时无论如何逗他,目光都不会有一丝惊奇。主事儿的是几个老人,所有的调度和安排都由他们统领,行进中他们会停下来老人爬上去给孩子喂颗糖。老人爬高时是站在孩子后面,手向上举,脸上有孩子身体造成的阴影,一会又变得明亮。有一个老人用浓重的乡音告诉我:"这叫太子游宫,从唐代一辈辈传下来的",大意是太子巡视臣民妃子的意思,他还说孩子们用的道具用了五十多年了。"
之后的社火内容就是踩高跷,舞狮,大头娃娃,这些道具就很新了,像被稀释过。还有当地政府机关的彩旗方队,方队后是政府的车队,擦得簇新的轿车里坐着沉默的官员,他的亲属也在车里,隔着玻璃看我们,目光却落得很远,像看着山峦。围观的人挤满了街道两侧,有时还需要军人维持秩序,人群依然严肃,家长把孩子顶在头上,媳妇们互相挽着,但大家至始至终是肃穆的气氛。由于人群都蜂涌到社火的街上,其它街道空荡荡的在烈日的照耀下显得很荒凉,世界于是一下子只变成两部份:一部份荒无人烟,一部份屏气凝神地围观少数人制造的仪式。这和我以前在省城看经过广场主席台的热热闹闹社火有很大区别。我想大概是离土地越近,社火中祈求和惩罚的愿望就越浓烈的缘故。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U4
  • 哼哼牛 
  • 2004-11-15 21:36
  • 2771
  • 1315
  • 0/0
  •   Re: U4
  • 小云 
  • 2004-11-16 14:41
  • 366
  • 541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