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山節考》認為自然界沒有道德,但有情。
荒僻貧瘠的小農村,村民老了便會被遺棄在山上,活活地餓死。老村民「奉上」生命,減輕農村的物質負擔,使其他村民得以求存。适者生存,优胜劣敗的自然主義邏輯不是很簡單嗎?
《猶山節考》的主角跟隨村例,背著年紀老邁的母親走到山上,放下母親,心中有所不忍。反而是這位面臨死亡的老婦看破生死的道理,著令儿子快點下山,因為快要下雪了。
雪,本是自然無情之物。下雪,雪卻有情。老婦看到雪下來了,面上露出微笑。雪可埋下老婦,死得快速舒适。瑞雪是安樂死的工具。
人誰無情?親自送老母往死亡的道路,儿子依依不舍,不是情嗎?
情有何用?鄉村的俗例就是如此!老婦看破生死,表面上因為接受鄉例,實際也是愿意犧牲自己,成全其他村民求生延年的机會。這不是情嗎?
老子冷然地說:「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自然無情。無情之中卻有情。
今村昌平直截了當地勾划日本傳統農村的自然主義价值觀,既尊重自然主義的虛無价值,卻又在深處确定了情的重要性。自然界沒有人類的虛偽和造作,但生物亦有情。
《猶山節考》令人想起《黃土地》、《大紅燈籠高高挂》。人本能的欲望,是自然的流露,勉強加上人為的道德主義,只會淪為荒誕的虛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