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风光片被认为就是“糖水片”,看着好看但言之无物。在“身体摄影”“装置摄影”“私摄影”铺天盖地的今天,风光片很尴尬。
速度迄今在江湖色贴了1321张片子,其中,大多数是风光片。
问题1:速度的风光片是糖水片吗?
实际上,许多摄影人都坦言,风光片比纪实片要难拍。
但难在哪里呢?
难就难在不仅仅是简单复制风光,而是通过摄影语法和手段,把自己的心绪感情投射熔铸到拍摄的风景里,同时还要给观者以参与的机会和空间。
速度的风光片似乎有这样的力量,比如上面这张《西部行-33》,还有昨晚贴的《北戴河的冬天》等等。
问题2:速度的风光片是出世的,还是入世的?
换言之,速度是儒家,还是道家?
在我们继续琢磨的同时,不妨看看于丹的一些有趣的说法(见注及链接):
* * * * * *
问:儒家的快乐和道家的快乐有什么不一样?
于丹答:“儒家和道家抵达快乐的方式不同,但是人生的快乐都是相通的。如果说快乐是山峦,儒道殊途而同归。”
“儒家是从山的正面上去的,道家则是从山的背面上去的。不知道你是不是上过泰山,从中路上,我们看人文,两边都是石碑刻,会看见所有文化的字样,人烟浩荡;但是,我还从背面还上去过,背面没有任何的人文景观,山川里全都是一些参天的古树,全是石阶的排列;如果从后面上去的话,领略的是山川自然的陶冶。但是,我从这两条路最后有同样的目地,泰山绝顶。”
“我站在那个地方都会知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何等的眼界?!”
“从前面走,比如说这条路是儒家,我一路上受着励志的教育,一个人心里因为崇敬可以得到幸福的提升;”
“从后面走,则是道家的境界,看见自然对生命的养育,看到什么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而最终“道法自然”,一个人在自然之中,“乘物与游心,独以天地精神共往来”,也许没有碑刻铭文,但是我知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最终我还是“会当凌绝顶”的,都会看到一副楹联。
写着,“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儒也罢,道也罢,中国所有古圣先贤,目的并不是区分快乐的明确界定,而是只要你达到这个境界,只要知道五岳之尊被你踩到脚下的时候,你不是一种征服,而是跟它的融合。”
“山登绝顶,自己为天地之间至极尊贵的顶峰,这个时候你实现的是你一种心灵上的大欢乐,有这个境界就够了。哪条路上都可以。”
。。。。。。
哈哈,看到这,你说,速度是儒家,还是道家?
——
注:于丹聊天实录:《从容的心态应对世间的变化》,http://book.sina.com.cn/author/2006-12-01/2324206937.shtml
于丹聊天实录:《从容的心态应对世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