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都有种固态思维,比如看见一支笔便想到它可以写字,看见一把伞就感觉应把它撑起来遮阳(女性思维)挡雨(男性思维)... ...这种固态思维在指导我们的实用性行为上很有作用。
但如要与艺术(这里姑且谈到所谓“艺术”)沾边,这种固态的思维似乎需要在一定程度被忽略或抛弃,去重新认识事物。
比如茶mm下面的那个“风也过”:http://paowang.net/post/10157923
拍的是花不错,这效果大家都喜欢;但喜欢的真就是花么?如果是些彩色的纸片,那么一拍似乎也应该好看。
与之相反,又如有个掸大爷拍了个“佛”:http://paowang.net/post/10157640
同样好看,但如果摒弃了每个人内心固有的“佛”的概念,则那就是一块木头,心理效果就大大折扣了。
如何在固态思维和发散想象之间达到某种平衡,“合理”(之所以“”,因为觉得这个合理确实没有固定的理)利用元素、物体(而并非都是已有定义之元素、物体)组织一张片子,可能也是个很有思考空间的问题。至少俺在这么瞎想呢:)
如此,便池也可以拍、垃圾也可以拍… …当然,是否有必要拍大小便?道理虽相同,但似乎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解决了固态思维极限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了)。反过来,便池、垃圾…这类题材是否够得上广义“艺术”则很难说。
呵呵,抱歉,俺又发“bia”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