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2010-04-11) -- 巴赫E小调前奏曲(BWV855)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文思不动发表时间:2011-04-12 03:39

学习笔记 (2010-04-11) -- 巴赫E小调前奏曲 (BWV855)

 

这个周末家里人都病了,一个个都病病殃殃的,包括我自己,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本来还想趁天气好整理一下前后院的草坪和花坛,撒点肥料木屑什么的,最终也没做成。

 

至于音乐,就更没有精力去啃大的东西。整个周末就只听了一首钢琴曲巴赫的E小调前奏曲(BWV855),十二平均律钢琴曲第一卷里的第十首。反反复复地听,前后不下四十遍。曲子很小很短很简单,如果不包括后面的赋格曲,都不到三分钟。

 

为什么想起来听这个曲子?上星期zi老师提起加弗里洛夫的亨德尔帕萨卡利亚,从YouTube上的相关视频一扩展,就一下子碰到他的巴赫E小调(下面有链接)。这个曲子是那种让人一听两个小节,甚至两个小节的简简单单的低音部,就已经当上俘虏的作品。以前听过很多遍了,但都是囫囵吞枣,这回再次碰上,再次被俘虏,于是终于决定要好好地认识这个有魔法的captor

 

先上一个视频,是罗莎琳-图雷克的,她是“巴赫最高女祭司”,选自她在BBC Legend系列里那套著名的平均律录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V1W3cdIsc0


国内的网站里实在是不好找,我折腾了半天就只找到这个(辨不出是谁的):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lA6UYslEx4/  (土豆网)

 


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被后人誉为西方音乐的“旧约全书”。他把八度音级按等比级数分成十二个音程,每一个音程为半音,解决了以前创作和演奏中移调转调的困难。然后他把所有可能的24个大小调,从C大调开始,按主音和调性发展的顺序,每个调都写了一首前奏曲和一首赋格曲,总共48首,分两卷,极尽技巧、音乐内涵和情感之可能。

 

要了解这两卷鸿篇巨著,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我来说这是一辈子的事情,也许一辈子也仅能抓到一些皮毛。但我不泄气,因为在摸索的过程中同时得到的回报已经比付出的要大得多。对于我这种初学者,以详细的学术剖析来领会每首曲子其中的精妙,那是超出了我的水平和能力。我只能用课堂笔记的方式,感性地把自己的理解和学习心得,一点点地记录下来。

 

E小调前奏曲和赋格曲,是平均律里的第十首。前奏曲很短(其实平均律里所有的都很短小精悍),只有41个小节,分成反差很大风格截然不同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2小节,缓慢一点,近乎行板的节奏;第二部分(#23-41小节)则是快速的急板(Presto)

 

第一部分给人的第一印象,最明显的便是那持续的匀速行进的低音base line,和那优美空灵的高音部旋律。仔细对着琴谱听,可以辩认出其结构织体有三层。低音部基本是由16分音组成的,简简单单、不紧不慢地恒速行进。但就这如此平淡单调的bass line,却已能让人心动不已,后来有人把它衍化为一首美妙的前奏曲(下面会谈到这个改编曲)。中间那一层,是一组一组的柱式和弦,均匀地分布着,给曲子提供厚实的中央支柱。有不少人(比如图雷克),弹的时候用arpeggio(译成琶音?)的方法把这些柱式和弦稍微散开了一点,更加突显这一层。再往上的一层,便是那空灵如歌的旋律了。仔细一看,其实这漂亮的旋律,都是柱式和弦里那个最高音的装饰性的演化。(详见附图一)

 

第二部分,从#23小节开始,音乐从舒缓沉思骤然跳到了急板,弹奏速度突然加倍,与第一部分形成强烈的反差,戏剧性非常大。这里只有两个声部,左右基本都是16分音符,两条线时而平行,时而相交,时而分驰,音乐毫无忌惮地忘我地狂奔着。

 

至于后面的E小调赋格曲,那就更加狂野,更有争斗性,用加弗里洛夫的话,近乎咄咄逼人。赋格曲的结构复杂,我只好知难而退,等以后有了长进回来再学。

 

这里有加弗里洛夫的录音,包括完整的前奏曲和赋格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e-V0rGlhd4

(领略一下浪漫手法的演绎)

 

羽管键琴大师Kenneth Gilbert的古风演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nLGZ1y1aZ8

(和一般的羽管键琴版本不一样,Kenneth Gilbert融入了很严肃很浓重的悲剧性。关于这点下面再谈)

 

再上一个古尔德的录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2bomDedxWg (前奏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Oxch0WRtkI (赋格曲)

(很少有人象他那样把低音部用断奏的方法弹,他的tempo, articulation, phrasing和别人大相径庭,但你还是不得不承认,古尔德这独一无二的演绎是令人信服的。)

 

从感情色彩来看,这首E小调前奏曲的格调基本是暗的,充满了悲剧性。前半部分以忧郁和沉思为主,后半部分则是不羁的爆发和释放。前后两部分之间的衔接,不同的演奏者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各有各的特色,很有意思。有人在前半部临近结尾时有意渐强或渐快,增加张力好和后面接上;有人则干脆故意缓下来静下来,然后猛然跳到急板,给人惊愕,颇有戏剧性;而有人则把第二部分的开头故意柔化,接上轨以后再踩油门,一路狂奔。

 

加弗里洛夫演绎的巴赫,属于那种所谓 “浪漫型”,和古尔德“理性型和智能型”相对。说到浪漫手法,我再贴一个Edna Stern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Q6L0wUVZo8

 

Edna Stern的这个很另类,估计会让那些学院派的纯粹主义者(purists)心脏病发作。她“居然”把它弹得这么抒情精致,用这么浓重的踏板,柔美得象肖邦的夜曲,精致得象门德尔松的无词歌!这位年轻的小姑娘,不是一般人物,曾从先后师阿格丽姬、弗莱舍和齐默曼,她的风格(不仅仅巴赫)融合三家之所长。谁说巴赫的东西就非得弄得干干巴巴,一本正经?!在你欣赏古尔德的同时,也不妨抽空偷欢一下,享受一下这份guilty pleasure吧。

 

带悲剧性的E小调前奏曲肖邦也有一个(op.28, no.4),知名度更高,估计所有的人都听过,也都喜欢。他的二十多首前奏曲里,这首最容易学,小孩子钢琴三四级的难度,但同时也最不容易弹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BtkKJjgjNs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xMDk5OTQw.html  (优酷

(很凄美,很忧伤,很无可奈何)

 

肖邦的悲剧性,和所有浪漫时期的作品一样,是带有个人性的。巴赫不一样,他作品里虽然也有七情六欲,但那没有个人的情感,是抽象了的、超越了时代和地点的普适的(universal)人性。

 

上面提到,有人曾把这首E小调衍化成另一首前奏曲,那个人是俄国的作曲家亚力山大-西洛蒂(Alexander Siloti)。他把E小调前奏曲左手低音部的那些持续均匀的16分音的旋律和轮廓,转成右手的旋律,并把调性移到B小调。这首改编曲,巴赫-西洛蒂B小调前奏曲,前苏联的钢琴大师吉列尔斯经常演出,从而使其著名,成了西洛蒂最完美、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

 

巴赫-西洛蒂B小调前奏曲 (吉列尔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u06WnXlPCY

 

苏可洛夫的演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J2fr52xlRM

 

这个视频和音质都做得高清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PyVMDgcjxw

 

还有两个漂亮妹妹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bFlr04jjTA&NR=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E0bI2Lfnas

 

听着这空灵神圣、近乎超自然的音乐,让人不由得感慨:巴赫一条如此简单的旋律,竟然可以带出一个世界!


[]


2010-04-11

标签: 添加标签

1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迥呀
  • dodo 
  • 2011-04-14 03:31
  • 848
  • 917
  • 0/0
  •   讲古
  • dodo 
  • 2011-04-14 06:15
  • 472
  • 928
  • 0/0
  •   哈哈
  • 微笑的细风拂过脸庞 
  • 2011-04-13 10:07
  • 52
  • 1271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