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印度西塔琴音乐与导聆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zihuatanejo发表时间:2011-08-19 09:37
印度西塔琴音乐与导聆

文/吴德朗 

那是什么乐曲哟
能使世界合着它的节拍摇晃
当它奏到生命之颠时
我们便大声欢笑
当它返回黑暗时?
我们便蜷缩在恐惧之中
相同的节奏
随着永无止境的乐曲的节拍
时而高昂
时而沉寂。

— 泰戈尔


西塔琴 (Sitar) 历史沿革

西塔琴是炫耀华丽长颈形的印度弦鸣乐器,在众多的印度乐器中,西塔琴是最为世人所熟知,也是最受欢迎的印度乐器,人们只要听到西塔琴的魔幻琴声,立刻想起神秘的印度大陆。如今西塔琴和印度舞蹈几乎成印度文化的同义字。

当然,古老的西塔琴,历经几世纪的演进和前辈大师的付出,今天的西塔琴,不论在外形和技法及表现的理念,早已大不同。

由于史料的缺乏,因此印度对西塔琴的源流,众说纷云,爱国的印度人相信西塔琴是印度古维纳琴改良而成;但仔细分析,维纳琴和西塔琴的材质、乐器架构、弹奏方式都不相同,维纳琴的演奏法如筝琴,而西塔琴属中亚的lute鲁特琴(琵琶),此说法,除了民族情结,实在很难让人相信这两种乐器系出同源。

印度精通各项印度乐器的学者米史拉博士(Dr Misra他精通Rudra Veena、西塔琴、Sarod琴、Tabla鼓和声乐),在他1973年写的书《Bharatiya Sangeet Vadya》中对7至13世纪西塔琴的前身是Ek-tantri Veena 和 Kinnari Veena 这2个琴,经他查证这2个琴是没有琴衍(西塔琴的特色)根本不具说服力。至于依西塔琴(sitar)是源自波斯话的Sehtar(seh - three and tar - string)应为波斯Sehtar传到印度的说法,全凭想象,何况中亚音乐的马卡姆(Makams)音乐调性和印度拉格(Raga)调性不同,不容混淆。他认为西塔琴的老祖宗应是中世纪非常有名的Jantra(又称Tri-Tantri Veena)琴改良而成的。至今西塔琴的源流莫衷一是,不同的版本说法,充份展现「一种事件,各自表述」的印度智能。

时至今日,比较可靠的史料是18世纪的阿米枯树(Amir Khusru),和14世纪宫廷乐师同名同姓的僧侣)的祖先奴巴汗(Naubat Khan)是14世纪宫廷乐师和印度音乐最重要人物弹仙(Tansen)的女婿才是发明或改良西塔琴的本尊,今天我们看到的西塔琴和18世纪的西塔琴外形几乎是一样的,当年阿米枯树也不仅是宫廷乐师,他的孙子马西塔汗(Masit Khan)亦是西塔琴的乐师,目前参与西塔琴的改良,西塔琴的技法慢板技法(Masit Khan Gat),就是以他的父亲名字命名的。这些前辈大师为西塔琴的确做出了不起的贡献。


西塔琴的架构

西塔琴有7根主弦,需按不同的拉格Raga(注1)调音,而琴格下有12-13条共鸣弦,只发出单调的「持续音」,无法奏出旋律;每根弦只有一个音高,能产生和谐、平稳的伴奏。自然地振动共鸣弦,是西塔琴特有的音色。西塔琴的长颈上,环绕成约20个弓形的琴衍,是为了使声音有连贯性,让弹奏者将旋律弦向上下滑动、拉拔,专业的大师通常自备特选的琴桥,一方面不同的天候环境,琴桥会产生质变,好的琴桥,才能将拉格默默成形的音符化为旋律的阿拉普(注2)忠实完美的表达,如慢板曲子的时候又能显示强劲而深沉的声音,在快速的变换时又可以表现尖锐的声音。这种长颈形的西塔琴,早年以缅甸柚木做的琴身,但1947年印度独立后,柚木成管制品,就以椿木为主,琴身附有一个到二个葫芦做的共鸣箱,西塔琴的琴颈平阔且中空,并附有可以移动的琴格。琴格的位置随演奏曲目不同或天候不同有所改变。西塔琴通常有4到7根弦。偶尔,一个用为第二共鸣器的小葫芦会固定在音栓后面。弹奏时,右手食指上绕一个金属「义甲」来拨动琴弦。左手则只用两根手指:旋律高用中指,旋律下降用食指。在古典演奏中,演奏者的弹奏姿势呈瑜珈打坐状,必须盘腿席地而坐。西塔琴的共鸣箱琴身必须放在左脚上,琴颈则平放在右膝上。

西塔琴的音乐属性

由于地缘、民族的形成文化差异,印度音乐从亚利安人(Aryans)(注3)由中亚地区南侵印度,到9世纪穆斯林入侵,从12世纪以来,印度古典音乐分为两个部分,北印度称为兴都斯坦音乐(注4)和南印度卡纳提克(Carnatic)(注5) 形成两大区块,南北风格互异的印度音乐。但印度的拉格及塔拉(Tala)(注6)和拉剎(Rasa)(注7)除了有些同名的拉格但音符不见得相同,但印度音乐的理念则颇为一致。而西塔琴则是北印度称为兴都斯坦音乐,无论声乐、器乐,北印度的古典舞蹈不可少的乐器,也唯独西塔琴才能将西塔琴发挥淋漓尽致。印度音乐从一个音程到另外一个音不是精准的,西塔琴的Meend滑降音,又称装饰音或泛音,是西塔琴最迷人的地方,有时像人声,有时发出哭如泣般的悲鸣,充份展现西塔琴独特的音色魅力。

17世纪南印度学着索木那扎(Somanatha) 在Raga-Ragavibodha著作中指出「装饰音」是印度音乐最高表现,正如古籍《乐舞论》中所述:装饰音是河中的水,没有装饰音的印度音乐,就像河里没有水流,没有花的蔓藤,女人不戴手饰。印度西塔琴大师拉威香卡(Ravi Shanker)说:「印度音乐中,以一个音进行到另一个音,不是呈一直线式的,是一种精致巧妙的运动,装饰音是自然产生绝不是任意加上去的,这种修饰音是印度音乐的基础。印度音乐的特色,是轻微起伏的曲线,精致典雅的螺旋式的细部?;印度教认为印度音乐是湿婆神结合宇宙大地的思念之路,自然产生的乐章。」西塔琴是完全符合印度人神共同对美渴望的乐器,当然印度音乐不是在技巧,正如印度西塔琴大师尼克希尔.班那吉(Nikhil Banerjee,1931-1986)认为,印度音乐应超越物质世界,达到虚空,印度音乐不是为了娱乐和享受,没有折衷,音乐家必须使听众的灵魂得以升华,并把他们带到尘世之外。印度音乐称「那达」(Nada)是创造者的声音,音乐是「乐以载道」,负有彰显神的神圣使命的。

西塔琴是独奏的乐器,通常和他搭配的乐器有弹不拉(Tambura)和塔不拉鼓(Tabla),当然也会加入班舒李笛或剎林吉琴等乐器,除了器乐演奏,也是兴都斯坦声乐和古典舞蹈卡塔克舞蹈(注8)及奥地西(注9)舞蹈不可缺的伴奏。

西塔琴的派别和大师

印度西塔琴有不同的派别梵文称「家蓝那」(Gharanas),原意是指房子,在印度古典乐同样的器乐,因不同的师传教的方法不同,各具特色,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习惯上要连传三代,才能被承认为「家蓝那」。西塔琴在印度古曲乐算是比较年轻的的乐器,但也发展不少派别,比较有名的有Imdad Khani Gharana(Ettawh Gharana)和Maihar Gharana二大派别,其中Imdad Khani Gharana声称已传至8代以上,创始人为Ustad Imdad Khan大师,当代传人Ustad Shahid Parvez,是活耀的西塔琴手,这家族也灌了许多很受欢迎的唱片和CD,为印度西塔琴留下珍贵的遗产。

至于麦哈家蓝那(Maihar Gharana)出了2个赫赫有名的西塔琴,拉威香卡和尼克希尔班那吉( Pundit Nikhil Banerjee 1931-1986),但他们同为阿劳丁汗(Allauddin Khan)的门徒,尼克希尔和拉威香卡的发展,各有不同,对西塔琴的诠释大异其趣。当然,基础部分还是一样的,如在如何把握处理拉格上,看不出太大的不同。尼克希尔音乐以诗意、冥思性和高超的演奏技巧而闻名,比较内敛,在演奏阿拉普或其它慢板曲子的时候,强劲而深沉的声音,在快速的演奏时,声音尖锐高亢。大体上拉威香卡比较华丽,比方说拉威香卡最受欢迎的朱加班迪 (jugalbandi)(注10),在他的表演从来没有出现,他弹琴的速度,被纽约时报誉为「快过印度豹」!
Nikhil Banerjee
 
Ravi Shankar

尼克希尔对拉威香卡和西方小提琴耶胡迪.曼纽因(Yuhedi Menuhin) 融和音乐,颇有微词,尼克希尔亦在60年的面见嬉皮,他不喜欢嬉皮,他和拉威香卡是否有瑜亮情结?不得而知。

西塔琴的西方融合和台湾

尽管尼克希尔班那吉对拉威香卡背着西塔琴走遍世界有意见,但西塔琴之所以风行西方世界,功归于60年代拉威香卡适时的参与了风起云涌的世局变化,回顾60年代,值美国打越战每天看电视上从越南运回的棺木,反战声浪如日中天,年青人拒当兵被抓,宁愿当「良心犯」。失落的文艺青年在摇滚的披头四和魔幻的西塔琴和大麻的失落矛盾中,找到慰藉。在印度的宗教灵修中找到寄托,奎师那意识协会(ISKCON)在纽约兴起,印度圣人和音乐大师都是年青人膜拜的对象,电影「第三类接触」以印度音乐「拉格」成为和外星人交流的接口。当年有名的美国摇滚天王滚石(Rolling Stones)学西塔琴。风靡世界的披头四之一乔治哈里逊(George Harrison) 迷恋印度,皈依奎师那意识协会,1969年灌录了一张唱片:哈瑞奎师那曼陀罗,还打进了英国、欧洲及亚洲唱片流行榜。他亦向拉威香卡学西塔琴,成为前卫青年的新主张。乔治哈里逊和拉威香卡亦师亦友共同创作及印度风的音乐。披头四歌曲挪威之木(Norwegian wood)、有你没有你,在 作品中均出现西塔琴的伴奏,其中有一首「My sweet Lord」指的是印度奎师那神。乔治哈里逊已于2001年去世,还将骨灰洒在恒河中;他俩的友谊成为东西方艺人的美谈。西塔琴的音乐,因此为西方人对东方最钟爱的音乐,世界音乐常见的乐器。

拉威香卡和西方小提琴耶胡迪.曼纽因合灌了好几张唱片,其中「东方遇见西方」为小提琴和西塔琴的融和音乐(1967年登上告示牌杂志年度最畅销古典专辑榜首,隔年的葛莱美奖最佳室内音乐),在1999年由祖宾指挥伦敦爱乐交响乐团拉威香卡的西塔琴协奏曲(EMI 671022),拉威香卡亦为西方电影配乐,参加世界音乐的表演,拉威香卡成为最受欢迎的印度音乐大师,近半世纪他走遍世界,从冷战年代的苏联、嬉皮时代失落的美国、921大地震的台湾(拉威香卡来台义演),他的西塔琴成为世人认识或最熟悉的印度乐器。

在台湾,印度音乐一直是小众的小众,西塔琴鲜为人知,过去奥修亦有朋友学西塔琴,一直到2004年,年轻吉他手吴欣泽,获得了林怀民的流浪者计划,只身前往印度拜师学西塔琴,回来后参加「印度文化节」的表演,并长期在台北诚品敦南店户外表演西塔琴,这古老的乐器逐渐让更多人听见他的独特音色。吴欣泽对西塔琴情有独钟,但他常说:我不是印度人,也没有10年的光阴学印度传统技法和理念,我以台湾和亚洲的元素,天马行空的诠释我所钟爱的西塔琴。阿泽和世界各地的西塔琴手的看法不谋而合,将西塔琴看做世界音乐家族,尽情发挥。2006年阿泽还出了台湾第一张西塔琴的CD,也是台湾西塔琴的里程碑。

西塔琴导聆

外人除了要理解印度音乐必须认识到:印度音乐是建立在唯心论基础上的,印度音乐被练习和学习是为了去了解至高真理。印度音乐是建立在拉格和塔拉的基础上,两者之间相互搭配。拉格亦要充份掌握拉剎(Rasa)的美学表现,拉格遁续渐近的呈现,有严格的规范。但相对的,同样赋予演奏者极大的即兴空间。「拉格」又有严谨的情绪和时序切割,不同的季节、天候、早午晚,不同的心情选「拉格」,不容混淆,有如西方古典的标题音乐,因此亦有人将印度音乐简化为拉格音乐。

当然以一个外人来听印度西塔琴音乐,不一定要以那么严肃的心情和使命来听西塔琴音乐,但必须知道印度古典西塔琴的表演或演出流程和西方的乐章流程不同,简述如下:

第一乐章是阿拉谱(Alap)是即兴自由发挥(Free-Farm)的慢板乐章、此乐章主要的功能是要引领听众进入主拉格的情绪中,是最难被接受,也是最细致的乐章。

第二乐章是就耳(Jor)鼓手的节奏适时的加入在拉格的主旋律,数不清的主旋律和亦步亦趋的鼓声由慢板逐渐增强。

第三乐章是最后一个乐章,通常是快板的乐章,但演奏者无论是主奏乐器或声乐或鼓手,可适时的做快慢交替,从2拍到16拍、慢、中板、快板,称之为加特(Gat),但加特北印度较自由开放,南印度有比较严格的规范。加特北印度是在低八度到中八度音之间,南印度则在中八度到高八度之间。

至于舞蹈、电影融合及世界音乐则赋予西塔琴更宽广的发挥空间,因此亦是入门的选择。你也可挑一些比较短的「拉威香卡」的古典曲目,假以耐心,多番反复聆听,相信你会被这独特的西塔琴声着迷的。

结语

从12世纪以来,印度古典音乐分为两个部分—南北方双向发展。南印度卡纳蒂克及南印度均趋保守,为了保持了印度古典音乐的纯洁性。尽量避免与外界的世界进行接触或融合,如此,固然保持了传统之真实性,令人肯定,保留难能可贵的原汁原味的古传统。但亦有人指出,南印度音乐缺少活力和变化,缺乏广度和普世价值,因此难以为外人接受。

北印度兴都斯坦的西塔琴,在经历了希腊、波斯、土耳其、阿富汗和中亚其它地区民族的侵略后,穆斯林与各地的音乐风格融合,丰富了今天的北印度音乐。根据尼克希尔从早年的录音知道,西塔琴加入装饰音也是近百年的历史而已,西塔琴的技法一直在改进。不断的注入新血是西塔琴这古老乐器,历久弥新,广受世人欢迎的原因,值得深思。

注释:
注1  拉格:Raga( Raag,Rag, Ragam) 古典印度音乐的音乐原型,每个拉格各有其名。约300个,常用的只有60个。
注2  阿拉普:即兴自由发挥无伴奏的缓慢第一乐章。
注3  亚利安人:约公元3000年前在波斯山区入侵印度的白色人种,吠陀文明的建立者。
注4  兴都斯坦:12世纪中亚受伊斯兰入侵影响,融入多元的外来音乐的北印度音乐。
注5  卡纳蒂克:南印度的古典音乐,含声乐和器乐。
注6  塔拉Tala:古典印度音乐的节奏,比西方的节奏还要繁复。
注7  拉剎Rasa:印度古籍Natya Shastra(称第五吠陀)将音乐舞蹈的人的七情六欲,细分为:爱(Srngara)、勇(Pride)、悲(Karuna)、疑(Adbhuta)、嘲(Hasya)、惧(Bhayanaka)、厌(Bibhatsa)、怒(Raudra),8种表情,后人再加了「静」(Shanta)共9种。
注8  卡塔克舞蹈:北印度的古典舞蹈。
注9  奥地西:东印度的古曲舞蹈。
注10 朱加班迪(jugalbandi):琴和鼓的一问一答的即兴表演。


吴德朗
现任中华民国击乐手鼓协会理事长、印度音乐文化中心创办人。
2000年起专注印度音乐文化的推广,成立印度音乐文化中心,办活动、出书、建构网站,如今印度音乐文化入口网www.indianandworldmusic.net旗下有50个印度相关的部落格,已成为华文最大的印度网群,2004、2005、2006连续主办印度文化节,音乐舞蹈节;邀请数十名国家级的艺人来台交流,举辨不计其数的印度活动,并已超过500人次习印度舞蹈,掀起印度文化在台湾的风潮。
受邀演讲的单位有台大、政大、清大、北艺大、台艺大、师大、元智、铭传、台北教育大等大学和中华民国世界遗产协会的讲师和专栏作家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zihuatanejo于2011-08-19 10:31编辑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多谢
  • 琪子 
  • 2011-08-23 04:45
  • 22
  • 1110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