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作者的需要”一笔带过,但或许还是应该说说: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夏榆发表时间:2005-08-21 10:22
我觉得,任何广义上的艺术体裁最开始都是粗糙而不自觉的,是社会无意识的产物。而其在一党自大,一枝独秀的时候被养成的“规范”最容易被当做特征。事实却并非如此,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在演进或曰变异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就是逐步的自暴自弃或精益求精(这两种说法大概就是分歧所在吧),这其中有时代口味的改变(但勿如说是作者的自我要求),也是为客观的技术进步所迫。比如说到小说,其最朴素的传统功用如今极大一部分都已被现代影象技术轻易接手,这一点应该不会毫无感觉吧?再想想现在已经初具凶猛萌态的游戏(试设想一下比尔盖茨所设想的体验机)。小说除了为影象、为游戏撰写脚本之外,还能做什么?如果不愿最终都变做普特南所言的缸中之脑,就必须独立,必须自我警示、自寻出路。

这样的问题不是在21世纪才成为话题,法国新小说派就是由此而来。当然他们还只是在普通的形而下与情感生活里做文章。比如说不厌其烦多重角度的细致刻画,平心静气无微不至的娓娓叙说,以及营造某种新的冷静的生活诗意。但我自己觉得,普鲁斯特式的长卷广绣一本或几本足矣,我也不是很喜欢杜拉斯那样字字计较地追求一种主观上的精确。或者说不应该只存在这样一种方法。和绘画一样,文学上的抽象技术在这个时候被迫(但对作者来说是必然与由衷)运用了。说起来似乎有点惨淡,但我觉得只要作者乐在其中就好。

你说的“文学”的确指出了某种关键所在。文学是个太广义的词,我个人的判断,写实主义和虚构主义的大传统文学派的确才是“文学家”阵营,而法国新小说派是“作家”阵营(他们重新发现了生活和生活意义),我拿出来的则算是“艺术家”(如果不恰当,可以说是艺术作者,或艺术实验者,同时出于这种艺术本身的要求,他们大概并不成为阵营,而都只是独立作战)。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