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同性之爱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徐徐徐发表时间:2008-07-07 19:15
《孽子》

大概在我十几岁时,在那个文化匮乏的时代,我第一次从书里模糊地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同性之爱。那本书叫《孽子》,记得当时,我一边看,一边在脑子里打着问号,这是什么东西啊?但当我读完那本从打折市场买到的简装书之后,直至今天,在当代文学中,我都没有发现任何一本书可以超越于它之上。

我觉得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它要凝固几个重要因素,一,动人的故事及其背后深藏的意义。二,生动的文字。三,令人惊叹而不刻意的结构。而《孽子》几乎完美的诠释了以上三要素。

一,故事,是讲一些男孩子,在阳光之外,晦暗角落,其同性之路上的挣扎与彷徨。书中,最令人心折的一段故事,是描写一个上层社会的孩子-龙子,和一个底层社会的孩子-阿凤,那场惊心动魄的同性之爱。

主人公我-阿青既是故事中的主角,又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由阿青自身及周围所引发的父子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上层与底层之间、道德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冲突、爱恨纠缠。最后,白先勇借用一个失望的老人-傅老爷子,以一个父辈的身份,代表着整个世界的传统道德观,从愤怒、失望、再到原谅、体恤、拯救这些孩子,与这些孩子最终和解。

而这个和解,我认为是白先勇的一厢情愿,也是白先勇的希望,在现实世界,因人的个体因素,这将是永恒的矛盾。

二,文字,白先勇,这个最后的贵族,以悲天悯人的视觉与角度,观察到底层世界的窘困与无奈,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他们。而非自恋、矫情、无病呻吟的文字。

1,他的文字朴素、准确、生动。

原文1):三个月零十天以前,一个异常晴朗的下午,父亲将我逐出了家门。阳光把我们那条小巷照得白花花的一片……
原文2)一棵棵老得须发零落的棕榈,还有靠着马路的那一排终日摇头叹息的大王椰……
原文3)然而我们那条二十八巷,却是一条叫人不太容易忘怀的死巷:它有一种特殊的腐烂臭味,一种特殊的破败与荒凉。……如果天气久旱,风一刮,整条巷子飞沙走石。于是一家家破缺的墙头撑出来的竹篙上,那些破得丝丝缕的尿布、三角裤、床单、枕头,在黄漾漾的风沙中,便异常热闹的招翻起来。

2,在表达感情上很激烈。
原文:龙子一把揪住他的手说:‘那么你把我的心还给我!’阿凤指着他的胸口:‘在这里,拿去吧。’龙子一柄匕首,正正的便刺进了阿凤的胸膛。阿凤倒卧在台阶的正中央,滚烫的鲜血喷得一地----”

3,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语言对白上,我觉得他借鉴了《红楼梦》。每个人物都不以好坏之分、爱憎分明那种低俗的套路。每个人物,既有他的优点,也有其缺陷,性格鲜明而真实。在对白上,似闲话家常,但生动的体现了每个人物其特有的个性。比如杨教头,为人八面玲珑,言辞粗劣,性格乖张,但对这些孩子格外照顾,又显出其善良的一面。

很多时候,我觉得台湾作家,更好的承袭了汉字的美感。而白先勇也一直孜孜不倦的为了即将陨灭的中国文化而做着努力,比如对昆曲的拯救。

三,结构,我向来不看好结构主义的作品,有做作卖弄的嫌疑。而这本书的结构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有倒叙,有穿插。你看着,不会厌恶,而会惊叹。

《情感的迷惘》

我觉得茨威格是最擅长描写心灵的人。他所有作品在描写情感上,都准确的描述了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依恋时,内心的窘迫、不安与隐忍。《情感的迷惘》也是,整本书,都在描述一个年轻人不自觉的崇拜、依恋上他的老师。而老师也压抑着自己对学生的爱慕之情。直到最后,老师才向学生描述了他卑微、羞涩、有背道德、不被人所知、不被人理解的一生。而学生也在最后,才理解自己的这种依恋、崇拜、火烧火燎的秘密根源。

关于同性恋

同性之爱,因为有违大众道德,所以很压抑,又因压抑而更炙烈,这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我们生活周围,那些成年人,或者渊博的学者,经常用非常严刻鄙薄的措辞轻贱同性恋,觉得他们有违自然规律与道德。比如李敖就曾激愤地批驳蔡康永,蔡康永后用四个字来回李敖----不可理喻。这让我匪夷所思,我发现一个人的观点,还和心智、知识结构有着紧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性恋者由于成长环境或其他因素,造成了他们不自觉的爱慕同性。如果一个同性恋者,按一些人理解的“道德”压抑自己的性取向,这是非人性的。压抑自己并和异性结婚,那将是对婚姻对象巨大的伤害与欺骗,那才是真正的非“道德”。

人性不能超越法律,道德也不能有违人性。在我们的思想中要保留一片灰色地带,不是非黑即白。而作为同性恋本身,用白先勇曾忠告那些同志的话来说:“自我肯定最重要,要是容许歧视而产生的压抑来主导一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7月7日
  • 徐徐徐 
  • 2008-07-07 19:22
  • 1949
  • 1230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