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民及《 巫山云雨 》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anne发表时间:2008-07-09 10:40
翻看一摞04年读书笔记,中间偶尔落下几张《书城》的剪报:张献民,“看不见的影像” 系列。

几年后再读还是好看。上网把可以找到的张献民,博客,后窗,豆瓣地毯式看一遍。在评论何建军的《邮差》中,张献民老师把自己名字和何建军导演的名字一一做成对子(虚词实词对得很巧),言下颇有彼此名字时代印迹太重的意思。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我管张爱玲叫“张爱”,管张献民叫“张献”,即显得亲热,又节省打字时间。私下里,他们都是我一厢情愿的朋友,可以随便与之对话。

如果在国内的话,我该会尊重作者版权,比如知道这个系列已经结集出版,第一反应应是让当当送书。身在异乡,买书成了一大不方便。读了网上《看不见的影像》序言,得知出版物里有不少删节,我也就安于顺着网络,一路读下去了。

王小波打过比方,编辑的眼睛(或其上司的)像是孔雀胆汁泡过的,毒得很。删去的往往是作者最想说的那几句话。今年我读了完整版的《往事并不如烟》,惊奇地发现,和去年读的出版物比起来,竟像是两本书!拿我自己被删了两章的小说来看,那两章并不见得是自己最想说的话,而且删了也看不出缺了什么。但那是有力量的部分,相关素材没有它们点染,就少了一口气。Q甚至说,删去那两章,那个人物的那条线就没什么意义。

《看不见的影像》序言是一篇让人又笑又很有共鸣的文章。共鸣处如,网络对原始写作兴趣的激发。张献民热肠子,冷面孔,坚持立场,幽默直率,对自己的文字风格形成也相当自觉(很不好意思地说,这里也颇多共鸣):“ 有关我文字风格的成因,虽然有人好奇,但恐怕我说不清楚。大体由于我的阅读习惯。 近十年来我的阅读内容第一位是古文,笔记最多,史书其次,经书再其次。第二位是外文,全部是叙述类的,主要是小说,法文多,英文少,其它文不会。现代汉语的阅读占最末一位,而且主要是期刊报纸。 近十年来我的阅读方式一直是互文式的加陶渊明式的,前者是说我不老实地把一本书看完,总在同时读几本书,而且几乎没有书完整看下来,后者是不求甚解,了解多少算多少。这与我观看影像作品的严肃态度差别很大。”

张老师作为电影学术圈内人,法国高等电影学院毕业生,导演,演员,制片人,策划人,写电影评论的资源,格局,眼光都在常人之上(参见张献民《哺乳男孩,哎呀呀》 一文中引入的“文化资产阶级”概念)。当然这么说,绝不是否定张献的思想能力和文字能力:)

比如纪录片《是和有》(《être et avoir 》),我是因为热爱而写成一篇观后感,张老师却是和导演尼古拉一起登过山的老友。他评论的《是和有》完整地评介了导演系列作品。文章最后还加了一段让我大为吃惊的因该片引起的官司。那些在片中里被赋予无限爱的关注的孩子,因该片意外的商业成功而把导演告上了法庭。

张老师的文学评介文章,如评《灵山》,我读着不过瘾。好像非关影像,就有点流水体的意思。

因为张老师的文字,顺带翻出不少电影重看,包括他主演的《巫山云雨》,买了很久一直没好好看的片子。首先我要严重投诉该碟片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该碟片封面上赫然一对赤身拥抱的男女,可是影片中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样出位的镜头。就像一篇叫《销魂之味》的文章,介绍的是青椒在快速烹饪中的几种活用法。难道是被剪了?有可能,可既然是禁片,体制外流出来的,应该没有尺度限制啊。存疑。

网上有该片04年解禁的消息,并有网友谴责该片的胡乱剪辑。看来流出来的版本似是剪过的,不过我倒觉得现在这个没有出位镜头的版本很不错。不低估观众的理解力和想象力,甚至我所理解的剧本影片所形成的张力就来自于不同角度和线索,不同人物的言说,分成三段的叙事构成的弹性图景。甚至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有不同的拼图法。

张老师出演的麦强可圈可点。直而讽,犟,有时眼睛那么一瞪, 书生气该是其本色。尤其是蹲在信号站阳台栏杆上,望着青山下黄浊不息的江水,寂寞天地间一个人,中国版的《Birdy》。

本来是冲着张老师去看电影的,倒看出剧本,导演的许多好处来。主要是三点, 真实,富于人性和内在张力。存在的真实最难说清楚,先说别的。

三峡工程中一个将被淹没的地方—巫山(导演章明生长地)。航道信号工麦强,孤零零守着江对岸的工作站,过着几乎禁欲的生活。朋友马兵不停想塞个女人给他,寡妇陈青,国营仙客来旅馆职工,周正丰满,负责在江边码头举个牌子拉生意。陈青上司老莫不停缠着片警小吴,让他主持正义,老莫一口咬定麦强强奸了陈青,而小吴正忙着办婚礼。小城巫山下,江水奔涌向前,时间是不存在的。半山腰凝着白雾,山脚下的世间也是雾数的。只有欲望和期待,企图穿透时间之雾。

借用张爱玲的词“雾数”,(“ 那种杂乱不洁的,壅塞的忧愁,江南的人有一句话形容,心里很‘雾数’” 《论写作》)女主角陈青, 雾数的川地山水中雾数的人生状态。潮湿得要发霉。领导老莫在旅馆顶上给寡妇母子一间烂房子,多年白揩着性的油,非但如此,还吃八竿子打不到的干醋,黏黏糊糊的,性不满足的中年男,就像日本成人片里的那种生活中就指着这个消遣的变态中年男。

陈青准备再嫁,听王姐说是个挺老实,身体还好的船夫(媒人都姓王,从王姐,王姨,王婆到王干娘)。倒是一个偶尔的过客,还年轻周正大方,(50元的价,他留了400)让她心头有股子说不明的怨。那事本来也就过去了,怎料到被个老不死的,硬是现到众人眼里。寡妇母子,偷着生,捱着日子,世俗的常情,在任何空间,任何时间。影片最后麦强去找陈青,她含怒带怨打着他,关键时刻,小孩子提着一篮子鸡蛋走上楼梯,象征这个时刻危如覆卵,小男孩眼睛里的妈妈的叔叔伯伯们。

几个配角也很好,角色设计得,演得人性又立体。 像那种环境中,那种身份的人,没有为了拍电影,故意使其更好看或更难看。片警小吴在审嫌疑犯的同时,还忙着要结婚,买冰箱,有人送鱼,临了还给麦强剪了邋遢过长的头发。 马兵,个体户,滑头而颇义气。丽丽,无聊的贪玩的,在江水里对着夜晚的江船大喊大叫的女孩子。四川女孩子中常见的个小而丰满,肤如凝脂。麦强没有上她,他选择了陈青,在片警的一再追问下,麦强说“好像哪里见过她”。

电影的布景和细节称得上自然中见神奇。一位叫一条糊涂虫的网友(帖子名为《生活的沉闷,影像的真实》)注意到一些细节,我也记住了这些细节,这些细节营造了我想说的“真实的”生活状态:“ 麦强卧室里的凳子只有三条腿是好的,墙上掉下一样东西(好像是帽子),那个破旧的电视和电话,桶鱼,派出所桌上掉下的可乐罐子(那只罐子掉下来的镜头不知道是怎么拍的),派出所的厕所,还有搞测量那几个人在旅馆门前的走动,斜对面的发廊里传来的歌声,吴刚撕裂报纸当作理发的围巾,警察和犯罪嫌疑人光着上身并排坐在那里抽烟等等。”

《巫山云雨》对我的意义在于,好像有了一个“真实”的标准。真实的定义最难理清, 我比较接受吕新雨说的概念,“真实是一种叙述方式,它必定要把藏在它背后的叙述者暴露出来,不管它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隐藏着或躲避着,因为它一定是存在着的。那么,与此存在的就是叙述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以真实其实是一种价值判断。”(《 什么是纪录精神?》)

并不是说只有拍活得雾数的孤儿寡母才是真实,俊男倩女都不真实。而是说,历史与自然中的人,人的位置和生活样态,生活的底子,对人的同情心和将心比心。 仿佛只有看过真实的,才知道什么是不真实的。如果我以后要写些什么的话,应该在这个标准之上。

最后补充过气八卦两条。一条大概在十年前,老徐他们在上海组织过一次法国观影活动。电影没有法文字幕,张老师被请来做同声翻译。我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观影,所有人物的话都是由一个人在放映室的麦克风前用一个调子讲出来。听说上个世纪有些高层看片就是这样。那天是个古装片,内容早就忘了。至今难忘的是,每当电影中出现“merde”时,张老师就用《巫山云雨》中麦强那样不动如山的声音,冷冷说三个字:他妈的。碰巧电影中臭屎还特多,不难想象那时那景吧。

另一条是四年前,我去北京找工作,顺便和Q她们玩(当时是Q小姐,现已是Q教授)。Q和张老师通话,张老师在电话里语重心长地说,你们年轻人一天到晚发短信,浪费时间。这两天看张老师博客,才知道,张老师平时不写短信,只在每周“社交日”收短信90条,发短信90条。另据甘小二回忆说,张老师出差时用短信写文章。我的手机很次,从没用手机写过任何文。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