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前天下雪发表时间:2008-07-10 09:24
几年前写的啦.



顾峥的评论里说,《巫山云雨》中充满了符码感与仪式感。是的。一开始看电影时,我是警惕着这些显而易见的符号的:比如桶里的鱼,比如麦强写毛笔字,比如墙拐角的海报(巫山电影厂出品:在期待中——)。符号总是指向着,需求着读解。而我对于符号与读解间的单线合谋有着怀疑与拒斥,如果读解出来的深度,比方欲望的无由纠缠,比方内心的茫然期待就是这部作品要表达的,那么,我们用语言说出这两句话就好了,还需要一部电影作什么呢?



但是电影渐渐打消了我的怀疑。它讲一个奇怪的故事:一个长江边小站的信号工,麦强,日子在升旗降旗中过去,他的朋友带了一个女人来,和他也不知道是不是发生了关系。一个带着孩子的寡妇,陈青,即将再嫁,但她对再嫁什么人也全不关心,与工作的旅馆老板有着暧昧关系。这两个人上了床。因为一个误会:麦强误认为陈青是个妓女,陈青也不拒绝,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给了他。警察小吴介入调查这桩“强奸案”,问麦强为什么找陈青,他说不来,吃力地说:“我好象,好象……见过她。”小吴为麦强理了个头,事情结束了。而这两个人象是在一起,有了一个未来。




麦强与陈青的表情是类似的。茫然。对于未来,他们有着期待值近乎零的期待。这种茫然之色笼罩在整个电影之中,使得电影有一种奇怪的气质:在“隔”与“不隔”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我们可以说,故事显得矫揉造作,有些情节不近情理,细节的象征——比如说桶里的鱼,过于明了,隐喻直接地作为隐喻存在,未免显得笨重。凡此种种,使《巫山云雨》与一个先锋小说,与一个文艺青年,有着类同的面貌。都与生活象是隔着一层。但是一个有天分的文艺青年与一个没天分的文艺青年可有巨大差别。一个创作者的天分,是在“隔”中还保留着质感,以及想象。于是,我觉得这个片子的导演,以及编剧和演员,达成了某种程度的共振。他们都是有天分的文艺青年,他们的才华使得这个电影在一个看似“隔”的基础上,使观众可以从中得到感受的共鸣与想法的启发。如同戴着橡胶手套的触摸,因为这隔,也许更为性感,充满暗示与想象。在三段式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有一个警察小吴给麦强理发的情节。在电影进行了这么久,观众接受了它的叙事风格之后,这个情节虽然突兀,却又动人。——是一种“不合理的合理”。剪了头发,麦强也不知道要说什么,要走,小吴说:“地也不扫扫。”麦强就找了扫把来扫地,扫了扫,走了。



进行到这里,《巫山云雨》就显出了它的茫然中的胸有成竹。在麦强和陈青的事件中,旅馆老板和警察小吴主动与被动地介入了进来。前者有显得有点“坏”,后者显得有点“好”,可这“坏”与“好”都不过度,非常平常地凹凸在“茫然”之上,——生活是在这里才成立的。是在一种对照与依靠中,形而上与形而下才各自显现了自身的特质与必要。



在一种期待之中,《巫山云雨》让人真正感受到的,是隐忍期待的痛楚。(在电影中,是以一种稍显神经质的方式表现。)但是两个共同在期待的人,共同在隐忍的人,也许会有相同的气味,在喧闹的城镇中,他们辨认出了各自的存在。麦强说:“我在哪里见过她。”也许,他只是在她身上,见到了自己。——从中也可可见,《巫山云雨》是个非常具备个体的自觉性的影片。在麦强这个较为抽象的人物身上,看得出“代言”的意味。他所代表的人,还是非常自觉地,在这个下沉的城镇中,探索自我与未来的可能性。



也许正因此,《对于巫山云雨》,我有一种基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觉的类同体认。而我之所以不能接受《秘语十七小时》,因为《秘语》中的人物,不“茫然”了,不“自觉”了,他们显得没头没脑,无知无觉,显得无聊而粗俗,失去了《巫山》的细腻微妙的面目。但是《秘语》的摄像机之后,总还是有一个叙事者的,章明不可能变得和他的人物一样,他还是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审视。但是面对着没有期待也不需要痛楚的这些人物,章明最终做的,只能是“完整”地,讲述完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丰富,不微妙,没有气韵——徒有一个庄严的故事场景与仪式(也许对于“古典”,也构成了某种意义的讽喻)。如果说我不喜欢这个电影的话,我回头细想想,其实我是害怕真正和这个故事一样的生活。而且,通过电影去体察作者的状态,《巫山》之后的章明,茫然中有着拍摄一部处女作的热情,而《秘语》之后的章明,却显得陷足于错乱纷纭的操作性事务中,焦渴而支绌。



章明把《巫山云雨》说作是一部“古老的新电影”,那《秘语》,也许是一部“现实的新电影”。他从一个“先锋派”转向了“新现实主义”(实在这两个词也都不够准切)。现在我发现,在这两者之间比较优劣是毫无必要的。从《巫山云雨》出发,我反而了解了《秘语》,对于《秘语》的“无意义”,不再是拒斥,而努力地去面对与承受。《巫山》之中,等待一个先验的乐观命运,那只能祈求于微妙的机率,但从《秘语》出发,我们还可能有所期待吗?



现在我在耐心地期待,章明《巫山》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纪录片《巫山之春》。一个文艺青年的感受与想象,可以在哪里找到真正的依靠,我相信,是在切实的,不那么细腻也不那么粗糙,不那么理想也不那么粗俗(或者说,是凡此种种的合成)的生活之中。而我也希望,纪录片这种方式,是不是可以让章明不必在操作性工作中左支右绌,而进行更为扎实丰润的描述与表达。



在章明的书,《找到一种电影方法》中,我看到他说:“在你完成构思并获得一笔数目可观的投资之后,不过是一个枯燥、机械、苦苦挣扎的过程在等待着你,让你感到生命的游离和光阴的虚耗。”——巫山是章明的家乡,他说的,“下沉的城镇”。——我们所身处的这一时空,光阴与生命,可以在何取向度中期待意义呢?过程是生活,电影是艺术。我们依靠它们。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