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关于如何制作普及化电影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眉间尺*提头来见发表时间:2008-07-30 10:09
  吴宇森的《赤壁》究竟属于历史片还是江湖片,这是个难题。因为三国题材从来都不曾跳出过历史的畴,而吴宇森却赋于了三国全然不同的娱乐感受,于是那些熟悉三国每一个细节的粉丝们就这样被雷到了。粉帅粉幽默的诸葛孔明,又酷又温柔的周喻,善长恶搞的孙尚香,所有的三国人物的身上似乎都充满了幽默元素,观众自然也可以从中找到快乐,看《赤壁》一样可以很开心哦。
  
  吴宇森以往的作品素来以江湖人物为主角,突出个人的英雄主义,而且少有古装背景。此番转型拍历史大片,所有历史人物的塑造似乎也被渲染上了相同的色彩,他们的言谈举止均失却了历史的古味,更具现代的气息。如果说这些改变尚可接受,只怕最令三国迷无法忍受的则是所有这些历史舞台上的政治人物被处理得足够简单,权谋这一政治世界中最精彩的部分在影片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江湖世界的义气情长,连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动机原来都是为了小乔这一美女,这样一位历史大人物原来也难过美人关,实在太浪漫太特洛伊了。
  
  虽然吴宇森从没有涉足过此类历史题材的影片,也许他也未必善长驾驭此类题材,但对于成名已久的大导演而言这样的转型似乎也不应该是件太过困难的事情。文艺片导演出身的陈可辛可以将一部江湖片《刺马》改编成更具大气的《投名状》,从江湖升华到庙堂之上,拍出不一样的精彩。吴宇森大导演却成功将那些历史人物从庙堂赶到了江湖,和陈可辛相比这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呢,我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吴宇森这位成名已久的大导演,绝不是因为脑残才着三国的赤壁之战改编成如此光景的。
  
  在好莱坞摸爬滚打了一番的吴宇森早已不同往日,不仅是个人在电影界的名望,还是如今的心境都远不同于当初在香港拍《英雄本色》的那个吴宇森。吴宇森在好莱坞的作品中,《断剑》、《谋中谍2》、《变脸》三部算是比较成功,其他的作品均票房口碑俱差,寄人篱下只能够妥协,能拿出来买的也就是暴力美学的技术活,可那些在港片年代里的江湖情义是无处释放的。吴宇森在好莱坞的成功算是差强人意,但付出的代价是磨平当初在香港时的梭角,同样也搞明白了好莱坞是如何运作电影这门生意的。
  
  时下华语电影一直流行拍大片,只要是位名导似乎都有拍大片的情结,吴宇森其实早在好莱坞拍过大片了,不过回来后是首次拍华语大片。庞大的投入必然需要产出的回报,这也是拍一部大片面临的问题,而小制作有时反而不必太过于计较这些。吴宇森在好莱坞搞懂了电影这门生意,同时也无形中受到这一理念的束缚,要考虑到全球化的市场就必须启用三岸三地的演员,甚至让中村狮童这位日本演员也加入进来以考虑日本市场,庞大的明星阵容为的是面面俱到。事实上那些熟悉三国的观众们不用对吴宇森的《赤壁》有微词,因为吴宇森在拍摄这部影片时考虑的根本不是三国迷观众,而是广大市场受众中更多不了解三国历史的观众群,即使在中国对本国历史知之甚少的大有人在,他们更关心的是帅哥和美女明星。在那些不了解历史的大多数中当然也包含了西方的那些观众,所以吴宇森对《赤壁》的改编工作实际上是一项通俗化普及化的工作,他让《赤壁》的故事更加易懂更加适应西方人的理解更加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影片之中那些引人发笑的幽默桥段完全看得出是导演吴宇森刻意为之的,或许有不错效果,但绝不符合最初宣称的史诗片的基调,终归《赤壁》只能是一部商业娱乐大片。
  
  无法,大片总是让人考虑得太多,面面俱到就往往意味着要妥协到失去自我,但我们至少还知道吴宇森最善长的动作大戏还未完全登场,在整个上半部影片中吴宇森作的只是一一交待了一下人物,然后刻画了一下每个人物的性格,或者滑稽或者浮浅,在这出群像戏里吴宇森似乎没有太好的办法,特别是那场母马下仔的戏将一位将军和一位军师描述得不伦不类,实在有孛常理。当然牵强归牵强整个铺垫工作已经做完了,只等着下半场重头戏登场,也是吴宇森的拿手好戏,或许前半部不是重武轻文的吴宇森的强项,那么后半部则全依仗着金钱和吴宇森的能力了。不过现在即使没看过后半部,也可以对那些三国迷说,对不起,《赤壁》不是你知道的那段历史。
  
  
  文:眉间尺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