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个帖子我很感动

论坛:江湖色作者:amigo发表时间:2003-12-14 12:25
你完全是用“成精了”的水平来要求我的。

不过我知道你是认真的。长话短说,抛开帖子的标题该怎么取等次要问题(记得我以前说过,我的大多数片子的题目,只是起个索引的作用,和mafada的数目字没本质上的差别),我觉得你提出的问题里有合理的内核可供思考。

我对印度文明不能说了解很深,但也有些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早年读到E.M.Foster的A Passage to India,到后来对印度教的一些了解,和身边一些印度朋友的接触,可以说我对印度这个国家和风土人情有一种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理解是基于书面和概念的,想象是基于感性认识之不足而需要补充的,也是我印度行的主要动机。

我所到之处,以印度教为主。如果只是要“反映”印度教在人民生活种留下的印迹,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简单的,去拍点寺庙,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神龛,街头自由游走的神牛,和一些其它很典型,很有代表性,很符号性的东西,也许就可以交差了。但这些不是我想要的,我不用去印度,也大概知道这些事。我需要更感性的东西。

以印度教之庞杂,其中最令我心仪的神,当属Lord Krishna。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呢,他傍着神牛,吹着横笛,到河边偷走沐浴少女的衣服,却又令女人们对其无限心仪向往。当村里的少妇少女离开自己的丈夫情人,纷纷去对他膜拜示爱的时候,Kishna化作千重化身,与女人们团团载歌载舞,让每个人都感到神就在自己身边。当每一个女人进而幻想自己能完全占有Krishna的时候,他又象一阵风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让女人们到林子里去四处寻找他,呼唤他的名字,甚至把自己的名字也叫做Krishna。。。

Krishna至今是印度人最喜爱的神之一,不分男女。

就这样一个神,这样一种气质,我想去印度感受,去体会。咱也别把架子搭大了,大了容易空洞。印度的什么独立文明咱也先放一边,我只有十来天的时间呆在印度。就算这样,我也不可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发掘自己的想象上。我得象海绵一样,吸收每时每刻呈现在我眼前,让我有所触动的每一点东西。如果一切都如我的想象发生,我也不需要去印度。我不是去把自己早前对印度的理解,去找个合适的图像表达出来,而是去让印度丰富自己。

我这样做下来,一方面有自己的收获。另一方面,希望把这点收获传达给照片的读者。有些意思也许传达到了,比如那张卖花的小女孩。那是印度教圣城之首Varanasi,圣河恒河边上的一种花祭仪式。有读者从那里读到了神圣,虽然我没有用一个字来写那些背景。另外有些意思未必传达到,比如火车里拢头发的女孩。一个屈就在拥挤车厢连接处的女孩,还有那份优雅,宛如当年Krishna身边多情善舞的少女,让我感动。当然,这重意思不是每个人都读得出来的。

我注重小的细节,一颦一笑,一些简单不起眼的东西。如果它们让我有所触动,我就拍下来,我想既然有触动,就会有原因的。虽然有时候原因我自己都未必一下能明白。至于站在一个摄影者的高度,要见证一下什么,实在非我的本意。也许这就是你说的,我把自己对印度文明的理解,融化到这些点滴中去了。至于其他人能还原出来多少,我反倒考虑得比较少。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第一要务是自己先得比较满意。

我能理解你说的那些铁栅栏上的图片。只是有一点我想指出来,就是一方面,那些图片也是在大量积累中提炼出来的。不仅是指作者修为的积累和提炼,也是摄影创作的积累和提炼。Salgado拍移民题材拍了七年,才有我们看到的百多张片子。我现在能做的,便是积累,量力而行的积累。其它的还想不了那么多。所以你也知道,我离成精还有很大距离。另一方面,就是教化对欣赏的反作用。当一个读者看了太多的爱滋,登月,贫困。。。头脑里有太多的机构和催化剂待之以时的时候,一幅好的作品自然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没人知道切。瓦格那是怎么回事,那幅片子,估计也难把人一下子带回到那个什么年代和地方。

没有说那些片子不好的意思。只是说,我着眼的东西,可能在其他人眼里脑子里没那根弦,所以就共鸣不起来。完全正常的物理规律。说白了,就是不在一个共振频率上。我看别人的片子,往往也会有类似现象发生。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