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西老师推荐

论坛:寻音觅影作者:靠边发表时间:2012-07-05 21:06
昨天听了第一反应:这中国人拉的吗揉弦听起来这么亲切,风格也像由东方元素。然后去看封面还真有一首叫做中国谜语,就有兴趣去搜了一下,倒是看了一篇传奇人生。
 
写这个回帖又去查了一下中文介绍,倒是很少,西老师真的是博览群曲啊。下面贴一段乐曲介绍,但是没有英文中她的传奇人生。
 

克拉克(Rebecca Clarke, 1886-1979)出生於英國,母親來自巴伐利亞(Bavaria)、父親約瑟夫‧克拉克(Joseph Clarke)則是美國人。她年幼時的家庭音樂教育,對她的音樂生涯而言相當重要。她的父親自己演奏大提琴,而克拉克自己本人,也從小就學習小提琴,但後來經過老師的強烈建議,改學習中提琴。此外,由於她在樂團裡拉中提琴,因此培養了敏銳聽覺,故熟悉聲響中的「中間層聲音」對她來說沒有任何困難,她也能清楚領略音樂的建構方式。她經常與音樂家如卡薩斯(Pablo Casals)、荷斯(Myra Hess)及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等同台演出。 有關克拉克的作品,嚴格說來只有兩部作品《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及《中提琴奏鳴曲》(Viola Sonata)堪稱規模與技巧較大的大師之作。不過,許多的小品依然相當精采、甚具說服力,如以下三首樂曲《搖籃曲》、《中國猜謎》、《仲夏之月》,即為此例。 Lullaby 創作於1909年的《搖籃曲》有濃濃的浪漫傳統,透過反覆穩定的節奏,悠悠綿長的旋律,遊走在小範圍音域中,給人無比平靜祥和之情緒。樂曲前後部分的旋律音域,屬於小提琴的中低音區,與中間段落單薄飄渺的高音域形成鮮明對比。鋼琴伴奏穩定地貫串樂曲,來回搖擺製造催眠效果,突顯音樂在有限音域、音量與對比中,依然能有駕馭情感的超強魔力,似有意喚醒歐洲社會當時戰後呆滯不前的思想與社會風氣。 Chinese Puzzle 克拉克生前出版的樂譜僅約二十首,而這首《中國謎題》則是其少數有付梓的樂曲之一。《中國謎題》創作於1921年,是寫給小提琴與鋼琴的作品;隔年,她又完成改編給中提琴演奏的版本。克拉克在他的自傳中回憶道:這首曲調,來自她家族中的一位中國朋友,且當這位朋友於1923年造訪北京時,有再次確認這首曲調的正確性。直到1926年,這首樂曲才出版,並且開始流行於民間,克拉克也有改編成長笛、弦樂團與鋼琴的版本。本錄音為小提琴與鋼琴版,小提琴以撥奏方式演奏帶有強烈「中國風」的曲調,這平靜的五聲音階旋律,全然表露中國人經過淵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洗禮,養成內斂保守的個性,以及聰穎慧詰的氣質。 Midsummer Moon 《仲夏之月》是克拉克獻給他的室內樂同事─匈牙利女小提琴演奏家法琪莉(Adila Fachiri)的作品,1924年12月5日於倫敦維格摩爾廳(Wigmore Hall)首演,樂曲充滿迷矇氣氛。聲響盤旋在史克里亞賓(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神祕和弦的和聲色彩氛圍裡,也可發現佛漢‧威廉士(Ralph Raughan Williams)與德布西(Achille-Claude Debussy)的聲音影子,顯示身受二十世紀作曲家的影響。再者,鋼琴另外點出第二個主題,係取材自英國民歌,樂曲尾部的和聲效果極其豐富美妙,這都便足以證明克拉克的多元創作風格,無怪乎常被稱為「英國的印象樂派」作曲家。 此三首小品使用英國製琴師E. Pomphilon於1668年製作的名小提琴演奏,能充分表達各曲間的獨特風味,無論是安穩、異國情調或模糊迷離的色調,皆能傳神、恰如其分地傳達。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印象
  • 修自行车的人 
  • 2012-07-04 20:28
  • 150
  • 836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