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ll i have. and from my point of view, you know nothing about it.

论坛:江湖谈琴作者:多事发表时间:2005-08-16 01:14
前言

戰爭,是人類運用既有的文明成果來適應環境的手段之一.為此,或攻擊他人,或防禦他人的攻擊,都是為了增加自己生存的可能性.而為了儘可能的擊敗敵人,人類便盡力運用自己文明中存有的事物去發展戰爭機器;所謂文明中存有的事物,不但在科技,也在社會經濟等各方面.因此,軍事制度會隨著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在這裡,軍事史引人入勝的地方便不該只是戰役的經過,戰具的發展與武將的傳記,更應該是戰爭或軍事與文明的關係及其相互間的影響.而前者對筆者而言,恐怕只是”斷爛朝報”,是只能成為軍事史的”原料”而已.

西洋史上的中古時代(the Middle Age)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然而也一度被人認為是文明極度退化的時代.若相較於先前的古典時代與其後的近代,的確,在中古初期,經濟上,一度退化到單純的自然經濟;學術上,知識一度退縮到修院中.

而軍事上,這時代的戰爭也與前後的時代有些差異,重騎兵成為戰場主力,步兵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無足輕重.為何會有這種特殊的現象,恐怕與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這時代歷史背景的變化對步騎兵戰場地位消長的影響,是軍事史或西洋中古史值得討論的課題之一.

本文要探討的是中古歐洲步騎兵之間的消長與歷史背景的關係.雖然所知有限,手邊找到的資料也不多,但是基於對軍事史的興趣,因此不揣自陋的寫這個題目,也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對有關世界軍事史的課題作更深一層的研究.


一.中古歐洲騎兵興起前的背景

重步兵是古典時代 希臘(Greece)羅馬(Roma)在戰場上決勝負的主力.其兵源最初來自於為國家盡義務的城邦公民 ,這些屬於社會中上層的公民,擁有殷實的資產而能購置裝備,也因此有足夠的閒暇可以接受嚴格但充分的軍事訓練,此外,更有一份護衛城邦的熱情.嗣後,隨著戰爭的持續,或是社會內部貧富差距的加大,做為公民軍骨幹的中產階級失去了經濟基礎,或是發了財以後極力去逃避兵役,職業軍乃逐漸取代了公民軍,職業軍隊組成份子的素質不如公民軍,許多是急欲發財的社會底層份子,他們未必有國家民族的觀念,但他們知道要向發餉給他們的司令官效忠.因此,羅馬帝國的政局有時會被私人色彩濃厚的軍隊所左右.

儘管重步兵的組成份子在西元前的兩百年間因羅馬擴張導致的經濟與社會變遷而產生質變,但是重步兵的戰力一時並不因組成份子的改變而下降.相形之下,騎兵在古典時代多處於次要的輔助地位.在戰場上具有高度機動性與壓迫感的騎兵在這時不受到重視有幾個原因:投射武器的不受重視,因此,因為手持投射武器而必須採用疏散陣形的輕裝步兵成為少數,而手持刀矛,可以密集列陣的重步兵成為多數,而打退騎兵衝鋒的正是靠密集列隊又手持長兵器的步兵,東方式的馬弓手也甚少有機會出現在全盛時期的希臘羅馬軍隊當中,而偏偏這種具有高機動力的馬弓手是打散步兵密集陣形的利器.也因而西方的騎兵主要使用劍矛向步兵衝鋒,但是除非是訓練極差的軍隊,或是陣形已經潰亂而被追擊,否則,只要長矛夠長,部隊又沉得住氣而維持住陣形 ,騎兵往往會在敵人面前被跨下座騎摔下來.同時,馬蹬尚未發明的時代,騎兵能做的攻擊只是刺擊而非中古時代的撞擊.還有嚴格訓練的步兵,對於騎兵毫不畏懼.這些因素都使騎兵在古典時代的歐洲難以撼動重步兵的地位.


二.中古初期重步兵的沒落

然而到了羅馬帝國末期,步兵卻逐漸為騎兵所取代,其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東方騎馬民族的入侵,如哥德人(Goth),汪達爾人(Vandal),匈奴人(the Huns)等,皆是擅於馬戰的民族 ,他們對邊境的壓迫,使羅馬人不斷加大騎兵在戰場上的比例.其次,是步兵本身的沒落,由於羅馬人民沒有從軍的意願,羅馬政府遂開始招募外族為兵,隨著外族在軍隊中的比例加大,加上外族軍隊未必能完全採用羅馬人的戰爭方式,而保留他們特有的作戰方式,羅馬固有的軍團制度因而式微,代之以外族本身的組織系統.而貨幣經濟的衰落,對原有的軍團制度也有不小影響,奧理略(Marcus Aurelius A.D.161~180)時,由於通貨膨脹,首先將軍餉改錢為穀,後更改為屯田制,也就導致軍團訓練不如帝國早期.此外,貨幣的購買力與下降,也使帝國政府沒有能力為士兵提供良好的裝備,當軍隊的訓練與裝備皆因國家財政困難而缺少時,軍隊的戰力可想而知.同時,此時期投射武器的使用也逐漸增加,但是射程尚有限.而投射武器的使用,必須疏散陣形,這造成了騎兵衝鋒機會的增加.以上諸多因素,使得步兵在戰場上逐漸成為次要甚至是不重要的角色,騎兵逐漸成為支配戰場的主力.


三.中古歐洲重騎兵的興盛

雖然在羅馬帝國崩潰,與中古歐洲形成的過程中,騎兵取代了步兵,掌握了支配戰場的地位.但是這個取代的過程是緩慢的,重騎兵成為戰場主力的過程如同莊園制度(Monorial System)的形成,與封建制度(Feudalism)有著不相同的歷史淵源,但是最後卻結合起來,而這個過程的完成是在法蘭克王國(Frankish Kingdom)梅羅文加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的宮相(Mayor of the Palace)鐵鎚查理(Charles MartelA.D.714~741)掌權的時代,之後乃是一段重騎兵稱霸戰場的黃金時期,而促使重騎兵興起的動力,仍舊來自於外患與動亂.
西元732年的都爾(Tour)之戰是開啟中古歐洲重騎兵全盛的關鍵戰役.中古早期的法蘭克士兵是攜帶戰斧,標槍及短劍的步兵 ,採取主動的方陣攻勢 ,馬匹則不過是貴族行軍時的代步工具而已 ,都爾之戰中,北上的回教部隊主要為使用刀矛的摩爾(Moor)騎兵 ;鐵鎚查理率領的法蘭克部隊主要為步兵,一是精銳的私兵,一是臨時徵發的農民 ,組織非常的原始,幾無紀律可言,全唯軍餉是從.鐵鎚查理認清了回軍的弱點在必須進攻,故以堅強的方陣阻擋了敵人的攻勢 ,贏得了這場戰役.而在這場戰役中,面對回教騎兵,鐵鎚查理也體認到了騎兵的重要性,遂加大騎兵的比例 ,但是騎兵的裝備極為昂貴,此外經濟已退化到自然經濟,商業與貨幣均已式微,因此鐵鎚查理沒收大量教會地產以為騎兵服役之酬勞 ,騎兵遂與封建制度逐漸結合,而作戰也逐漸成為有錢人的責任.故經濟上的貧富差別因為作戰責任的世襲而使原本平等的社會有了地位的高低之別 .到了查理曼(Charlemagne A.D.768~814)時,重騎兵已成為軍隊之主體 ,少許的步兵只是用於攻城 ,又戰爭是這些構成重騎兵主體的貴族的專利,戰場上的景象乃不再是重步兵列陣的壯觀的組織戰,也不是一大群烏合之眾的混戰,而是一小隊重騎兵的個別戰鬥,宛如”流氓打架”一般.而貴族化的戰鬥,投射武器更受輕是,首先,戰鬥雙方皆著甲冑,因此重視近戰;其次,教會限制投射武器,不僅是因為人道的因素,更因為弓弩能使一名只受過少許訓練的平民便能輕易殺死一名經過大量資源培育的貴族重騎兵,這將使社會民主化,但也將打亂當時階級化的社會秩序.

查理曼最初規定軍隊由地方伯爵率領,後因許多大地主手下也有私兵,於是軍人也改由其領主統領.查理曼死後,迦羅琳(Carolingian)王室內部的政爭與維金人(the Vikings)及馬札兒人(the Margyer)的入侵所帶來的混亂,造成重騎兵與封建制度更加興盛,首先,政府無力保護地方不受外族侵擾,因而貴族與教士紛紛自組武力以自衛 ,其所建立騎兵部隊,能夠迅速地集結,就算只有十幾人,也能打敗徒步的北歐海盜 .又內鬥的皇帝與諸王,為求貴族的支持,更不斷賜予諸侯土地及豁免權.故諸侯權日擴,王權日削,封建的發展至此方告完成,重騎兵也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更加發展.而十字軍東征(the Crusade)成為重騎兵發展的頂峰.


四.中古歐洲重騎兵的沒落

(一)社會經濟基礎的瓦解

1066年的哈斯丁(Hastings)戰役,諾曼地(Normandy)公爵威廉(William I ,the Conqueror)以兩千騎兵,三千步卒打敗了英王哈羅德的步兵,似乎再次表明了騎兵的無敵戰力.但是,這一戰的勝利也開啟了以後步,弓,騎三兵種協同作戰的新趨勢 .

經過九世紀的大動亂,西歐的封建制度與莊園經濟更形穩固,但隨著長期的休養生息,莊園產生了過剩的人口,這些人口被拋出莊園之外,有的乃進入城市中從事工商業.如此,農業的發展帶動工商業的復甦 ,貨幣經濟與城市亦隨之興起,商業的復興給封建制度與莊園經濟以及重騎兵帶來衝擊.

首先,工商業的發達使城市成為財富聚集之所;貨幣的流通則使君主在經濟上也可以不再完全倚賴土地,改向貴族徵收稅金 ,例如:英國的亨利二世(HenryII A.D.1154~1189)向貴族徵收兵役代金(the Scutages)來徵募更可靠的新軍 .因此,城市與君主都能擁有一支良好裝備與充足訓練的軍隊來與封建貴族抗衡.

因為良好的裝備與充足的訓練,故到了中古後期又出現了不少步兵擊敗重騎兵的戰例,例如:1315年瑞士(Swiss)長矛兵(Pikeman)大敗奧地利(Australia)軍於摩卡頓(Morgarten) .1214年的步文(Bouvines)戰役中,法國的菲力普二世(PhilipII Augustus A.D.1180~1223)所招募城市人民組成的軍隊,更大敗日耳曼的軍隊 .這些士兵的來源,不是城市人民,便是自由農,皆是由莊園制度崩潰而解放出來的新階級.自由農為骨幹的軍隊,則以英法百年戰爭中大出風頭的英國長弓手最為著名.

(二)投射部隊的進步

投射武器在中古時代有了不少的進步.首先是強弩(Crossbow)的出現,這種武器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就已發明,但後來為人所遺忘.在十一世紀又重新被採用,並在十字軍東征的戰役中發揮功效 ,這種弩使用絞盤拉弦,因此貫穿力特強,但也因此操作費時,射速慢 .
長弓(Longbow)是在英王愛德華一世(EdwardI 1272~1307)征討威爾斯(Wales)後為英軍所採用 ,長弓的構造非常簡單,不過是一片紫杉或榆樹砍下木頭,繫上麻繩做的弦 ,但是卻擁有三百碼的穿甲威力 ,弓手拉弓要有一百五十至一百七十磅的力量,需要長期的訓練 ,故英王愛德華三世(EdwardIII 1327~1377)曾禁止人民從事其他運動而專事於練弓 .此外,長弓手也已懂得木樁為鹿砦,阻擋騎兵的衝鋒 .是故,投射武器的進步,帶給
重騎兵不小的威脅.

(三)重騎兵本身的問題                        
反觀騎士階級的重騎兵卻仍囿於傳統之中,封建騎士的作戰以捉俘勒贖為目的 ,輕視投射武器,重視近身肉搏,並認為攻擊步兵有損身分 ,且重騎兵好個人表現,因此個別戰力甚強,整體卻如烏合之眾.雖然重騎兵的護具由鎖子甲進步到了鎧甲 ,投射武器對騎士本身構成的殺傷力不大,但不論長矛還是投射武器,對騎士跨下的馬匹而言仍是一大威脅.俟輕便的火器增多,步兵遂取得與騎兵同等的地位 ,甚而取代騎兵獲得戰場的支配權.


五.火槍構成近代的戰爭形式

強弩與長弓等強力投射武器雖然佔有復興步兵戰術的關鍵地位,但其在歐洲的優勢很快被火槍所取代.將弓弩與初期的火槍比較,火槍本身的成本並不比弓弩來的便宜,火槍的威力雖然能打散密集列隊的長矛兵陣,卻並未使重騎兵放棄反而加厚其重甲 .但是火槍的發展神速,弓弩的發展卻已到極限 .火槍兵的訓練比長弓手要快得多,歐洲的弓箭手往往自幼學習弓箭,將來才有足夠的臂力能拉弓射箭;而火槍兵的訓練往往是將門外漢訓練幾週便能成功 .也因此在人員的雇用上,火槍兵比長弓手要便宜許多.而弓弩的製造要比火槍繁複的多,單體弓所需的良材難尋,複合弓要做的好卻曠日費時,反覆的上膠與風乾需要經年累月 .粗製濫造的弓弩,也許只有刮下敵人鎧甲上油漆的威力;粗製濫造的槍砲,卻仍有不小的殺傷力 .因此火槍多了迅速製造的優勢,也因此訓練簡易的強弩日後也被火槍所取代,俟十七世紀刺刀發明,火槍乃更具備近戰的威力 ,成為近代主宰戰場的單兵武器.


結語

綜觀西洋史上的軍事演變,代表居國文明武力的步兵與代表行國文明武力的快速部隊之間似乎呈現某種辨證的關係.文明首先出現在從事農業的居國文明之中,因此步兵首先登上的軍事史的舞台,嗣後行國文明挾著駕馭馱獸的技巧,撘載弓箭手的戰車(Chariot)乃出現在戰場上,打敗了步兵,征服了居國.但是因鐵器的發明,鐵製的護具保護了步兵免受戰車上弓箭的攻擊 .步兵因而復興,並且發展出緊密的作戰方式,即陣形,但是隨著文明本身的經濟社會條件的衰落,以這種方式作戰的步兵又因基礎的喪失而沒落,加以行國文明早已發展出騎射以及稍後的馬蹬等種種騎兵戰技,騎兵乃成為戰場上的寵兒.反之,因為社會經濟條件的恢復,加上火藥等新技術的發明,步兵再度取得戰場的支配權.直迄現代,騎兵在戰場上扮演的角色的全為戰車(Tank)所接收,而步兵的戰場支配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一度為戰車所取代,但因反裝甲武器的發展,戰車似乎並沒有像西洋中古初期的重騎兵那樣發展下去.

軍事上的演變,祇是反映其文明演變的一個面向而已,任何的軍事制度,只要合乎當時需要並且能長久維持,便是好的軍事制度;而任何良善的戰爭機制,能夠運用得當而不致於失敗的卻唯有人.

重装甲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
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形,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时
代,稳固的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的心理平衡和组
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

  一般来说装甲材质的厚度、韧性、强度和覆盖面积都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保证骑士能够
承受一般的砍杀和弓箭杀伤。足够的厚度和面积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牺牲了机动性。蒙古
轻骑兵面对人数众多以重装甲骑兵为骨干的西欧骑士团的时候所得到的胜利,就是依靠机动性获
得的。

  西欧中世纪的重装甲骑兵,装甲坚固,全身完全覆盖,甚至连眼睛也完全防护,这种装备很
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重装甲骑兵在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但是绝对不能停下来肉搏!中国出
现重骑兵的时间也是与西欧相仿的南北朝时期,人称铁浮屠。不仅人有人甲,连战马也全副披
挂,一个骑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的战神雕像,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
后来金人效仿制造了锁子马,几个重装甲骑兵用铁索连成一个作战单位,更增加了作战单位的稳
定性,但是由于进一步丧失了本来就不多的机动性,最终导致了失败--甚至是败给了南宋的轻
装步兵。

  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很重,西欧比较极端的时代,如果一个骑士从马上摔下来,凭自己的力量
根本是站不起来的。中国和中国周边的国家,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基本上还是普通披挂装甲的延
伸,倒还是可以凭自己勉强的站立。重装甲骑兵的战马只用来战斗,平常行军以及负载其他战斗
和生活用具要靠扈从和其他马匹。一个骑士如果没有两名以上的扈从就会感到生存的不便,连上
下马、换马、穿盔甲都不能顺利完成(不排除某些体力超人的勇士能够自理,同时他们的马也是
体力超马的怪种--很多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就是单枪匹马的重装甲骑兵……)。

  重装甲骑兵的骑士本身也只用于战斗。由于这个兵种极为昂贵,一个兵相当于十个以上的步
兵或者三四个普通骑兵,很少有君主愿意独自负担这个军队的建设及维持费用。最常见的做法就
是用贵族子弟组建骑士团,平时这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以及更加游手好闲的富裕流浪汉冒险家
们在各种名目的骑士训练营进行训练和比赛,战时按照阶级组成各种名目的骑士团,所有费用自
理、扈从自带、装备自备,国家只提供必要的粮食,但是酒肉之类一般也要自己准备。这些有钱
的骑士们吃肉喝酒,有的是体力,当然战斗力也强。不过他们也绝对不是冤大头,战争胜利之后
的战利品归各自的骑士团所有,国王不会插手。比较极端的时候,就连攻下来的城堡都被视为私
产,拒绝国王的重新分配。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和西欧不同,据说是皇帝养着的。但是养着这些骑兵的皇帝也是那种部落
皇帝,他的财政和一般的封建皇帝不太一样,并不是得自土地的收获物,而是战争的掠夺,和弱
小民族的进贡。这些骑士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本部落的,在当时,只要是和皇帝同一个氏
族,那就百分之百是贵族。

  重装甲骑兵在行军的时候一般不会装甲,一方面是骑士自己受不了,另一方面是尽量的爱惜
战马,以便能够在冲锋的时候获得最好的效果,也是为了在冲锋结束后能够还有足够的马力逃回
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重装甲骑兵几乎无法进行奔袭,对于突发的遭遇战也缺乏反应时间。

  用重装甲骑兵进行奔袭,在距离和地形上面是有一定天然限制的--不能快跑,否则战马会
完蛋;不能太远,否则人和马一起累死;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根本不可能多带粮食的骑兵会很快
饥渴失去战斗力;不能上山道、进湿地、进沙漠、进森林、攻堡垒……还能干什么?只有偷袭,
就好像日本的源义经60骑兵从后方突破平家上万人阵地(不过这次战役的源家骑兵也不是真正的
重骑兵,他们至少可以下马爬山和穿过丛林)。他们总是需要慢慢地披挂、慢慢地上马、慢慢得
排队--注意,由于动量太大,难以及时的刹车,没有良好队形的重装甲骑兵会发生严重的互相
践踏。如果在他们没有着装还处在行军状态的时候进行攻击,他们只有和扈从们一起轻装逃走,
能起到的也就是没什么组织的轻骑兵的作用,而且比一般的轻骑兵更加混乱。

  重装甲骑兵根本是一个功能非常单一的兵种,除了冲锋的辉煌之外,其他的时候都是脆弱
的。所以,重装甲骑兵除了自己带有充当步兵和轻骑兵作用的扈从以外,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其他
兵种加以配合,基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的作战任务--比如战役。当一支贵族组成的重装甲
骑兵在辎重车队的运载下,在重步兵(正规军、雇佣军、自由农、商人子弟、士族、军户等)、
轻步兵(奴隶、学徒、农奴、家奴、弱小民族、协从国军队等)的保护下,在弓箭手(正规军、
工匠、自由农、猎人、受雇用的游牧民等)的掩护下,在轻骑兵(正规军、雇佣军、边疆守备
队、贫穷贵族子弟、流浪汉、冒险家等)的远距离侦察保障下,终于抵达战场的时候,大家应该
已经和他们一样气喘吁吁了。他们驱赶着其他兵种快速的建立长矛和盾牌(有的是那种用车运载
的3米高的巨型盾牌)的外圈阵地、辎重车围成一圈的内圈阵地,并用弓箭手射住阵脚,用长矛步
兵(重步兵)顶住敌人的第一波骚扰进攻。然后,才开始慢慢的装甲、上马、排队。这个时候,
大量的轻骑兵必须不断的对敌人进行接触攻击,或者至少是佯装攻击,否则敌人如果从容的布置
好自己的防御体系,比如绊马索、连射的重型弩炮、鹿角刺和拒马坑,那对于重装甲骑兵来说就
会造成不必要的惨重损失。当一切准备齐全,侦察的将领要明确的判断什么样的位置有利于冲锋
--并不是所有的敌人阵地都可以进攻,准备的森严的、士兵冷静的、有足够长矛和弩箭的、已
经看起来动了土的、有牢固的木栅栏的、同样有重装甲骑兵的……最终,重装甲骑兵要冲击的是
敌人的薄弱部分,整个阵地的一个薄弱部分被冲垮了,敌人的末日也就快了。重装甲骑兵排列的
队形一般是横队,各个横队之间要保持数十个马身,以保证后面的马不会因为无法停住而发生
“追尾”。这样一来,要是想铺开5000重装甲骑兵,就需要很大的战场面积。如果攻击面也就是
敌人的薄弱部分长度为500米,那么就是200名骑士一个横队,一共25队,这个方阵就要500m ×
1200m的面积,这种冲锋如果没有足够的重步兵和轻骑兵掩护,侧翼就会变成敌人的重装甲骑兵的
进攻目标。重装甲骑兵基本上是一击必杀的,冲锋一次之后,必须用很大的回旋半径才能反过来
进行掉头的冲锋。在运动过程中,减慢速度就是自杀,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转弯半径,如果遇
到敌人阵地内的各种对付骑兵的障碍物,就会被冲散队形。一旦有个别的重装甲骑兵被步兵围
住,就会很容易的被宰杀或俘虏。重装甲骑兵是不能用来追击的,他们的战马只能用来冲刺,超
过一定的距离就会失去体力,他们的动量大不能灵活的转向,视野小容易遭到伏击,不够灵活不
能适应肉搏和俘虏敌人。一般的弓箭是无法伤害重装甲骑兵的,但是,“强弓”、弩箭、英国长
弓使用重箭头、炮弩、投矛器等等重型的发射武器还是能够造成损害的,而且也很少有足够坚固
的精钢装甲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如果弓箭手拼命不躲开的话)抵挡普通的弓箭。一般臂力的砍杀
不会对重装甲造成大的破坏,但是装甲接缝和连接部分会有一定的遭受攻击破损的几率;很大力
量或者借助重量回旋攻击的狼牙棒、铁棒、铁褡裢、铁锤、重斧头、重剑、镗、槊、鞭、锏等重
量武器就可以比较有效的打击重装甲骑士的头部和胸部--攻击头部使之晕眩、攻击胸部使之窒
息,其他部位基本无效。骑士的武器一般是很长的冲击用的矛枪,以及很长很重的刀、斧。第一
次冲锋使用长矛,回来的时候使用刀、斧。

  西欧的重装甲骑兵到火枪出现以后就基本不存在了,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到了唐朝就基本绝
迹,宋朝的时候还曾经嚣张过,但是被岳飞很轻松的用最简单的步兵散兵战术和障碍类武器搞定
了--岳飞是古代战争史上少见的骑兵出身,但却最擅长用步兵战胜骑兵的天才将领,擅长轻骑
兵战术的金人错误的使用重装甲骑兵当然不会在岳爷爷那里讨到好。重装甲骑兵的互相攻击简直
就是灾难。除了互相冲锋,恐怕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作战方式了。冲过去,再冲回来,人越来越
少,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双方精疲力竭才鸣金收兵,很难产生决定性的战果。如果有一支哪怕只
有很少的步兵配合,设立粗陋的阵地,恐怕对方也要多少处于下风了。蒙古人的轻骑兵面对看起
来非常强大和威猛的西欧骑士团们,采用了远距离用弓箭骚扰,并故意暴露弱点的骚扰战术,等
到重装甲骑兵气喘吁吁的冲上来,他们一哄而散;对方只要重新列队,他们又过来远远的射箭。
重装甲骑兵本身并不装备弓箭,一旦他们冲上去,他们的后阵--扈从、弓箭手、步兵们就都暴
露在蒙古人的重骑兵攻击下(蒙古人的重骑兵只不过是装备比较厚重,但也基本上是皮甲和重要
部位的少量的钢质甲片,基本上和欧洲的轻骑兵或者上马步兵是一个防护档次)。往往一场战役
打下来,没有头也没有尾,十天半个月是常事。这边的战役没有结束,蒙古人突然一夜之间从面
前消失,等得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经跑到自己后方攻下好几个城堡了!蒙古人的后勤保障十分
简单--每个士兵都可以靠着简单的肉干、淡水、野菜、马尿等欧洲人匪夷所思的东西保持战斗
力数个月,他们可以从莫斯科出发,马不停蹄(一人二马)的用半个月时间奔袭到匈牙利,也可
以穿过险阻的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波兰的平原上。对于这样的敌人,缺乏组织和统一的欧洲
无法与之对抗,尤其是蒙古人还拥有俘虏的宋人的更加匪夷所思的攻城技术和化学武器,这就是
简陋的欧洲城堡完全显得不堪一击。对于这种敌人,不仅重骑兵的战术和兵种已经不合时宜,就
连整个欧洲的国家政权形式能否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值得怀疑了。几乎同一时间,百年战争中的英
王亨利五世用三千英国长弓手--就是后人称为“小精灵”的那种妖怪--击溃了不可一世的两
万法国骑士,这种辉煌的战绩一方面来自于片面相信重装甲骑兵威力的法国国王的愚蠢--他驱
赶自己勇敢的骑士冲向敌人准备充分的拒马阵地,并忽视了可以穿透重装甲的英国长弓的重箭;
另一方面则是英王成功使用多兵种配合,并运用轻骑兵战术对敌人后方进行骚扰和引诱的结果。
从这次战争之后,重装甲的骑兵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从辉煌的主角变成了次要的配角,最终
完全被火枪手轰碎。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好像也只有南北朝的铁浮屠能够真正的称为重装甲,由于本身出身于游牧
民族,重装甲骑兵的拥有者很容易的就意识到了这兵种的缺陷和成本,也由于亚洲人本身的体能
限制,很快的就改良了重装甲的配重,使他们可以更多的依靠自己,而不是扈从。后来的战场
上,尤其是隋末唐初,重装甲骑兵也曾扮演重要角色,但是这时候的重装甲骑兵已经成为了相对
概念--他们是装甲更加完备的轻骑兵,他们有灵活的四肢、强大的弓箭或马弩,不需要更多的
扈从,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他们是精挑细选的强壮的老兵和武术高手,他们可以长途奔
袭,因为他们的重量可以被一般的马匹承受而不一定非要精良的战马,他们可以下马战斗,也可
以跋山涉水。这种重骑兵的装甲只是重要部位加厚而已,更多的保护来自他们手中的重武器和严
格的团队作战,他们的战斗力很强,但是速度和机动性仍然不如轻骑兵,而且面对长矛步兵组成
的方阵和弓箭手的箭雨仍旧缺乏对策,他们最终还是用来充当近卫军和战役最后的决定性力量,
但绝对不是战场上最经常用到的兵种。往往他们还没有出现,战斗就已经结束了。随着唐朝期间
的不断对外扩张和内战,轻骑兵,尤其是贫穷游牧民族的轻骑兵渐渐的显露出大集团运动作战的
明显优势--是的,轻骑兵可以单兵种完成综合任务,重骑兵则不可以。面对轻骑兵和渐渐成熟
的步兵方阵战术(中国有名的“阵法”),重骑兵越来越成为仪仗用具,退出了中国的战场。

中国骑兵的兴衰(二)



2005-05-23 09:43:12
  骑兵的壮大时代

  这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战争十分频繁,三国历史自不必谈,特别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就是民间流传的五胡乱中华),骑兵的运用达到了更高峰,交战各方(主要是北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骑兵成为战场上的最重要的兵种,我国的骑兵也发展到了重骑兵的时代。

  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北方的军力较南方强,北方各国多为少数民族政权,最初的军队均为骑兵,发展后步兵渐渐增多,但军队的主力仍为骑兵,作战时动用相当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   支持
  • 聊胜于无聊 
  • 2005-08-15 13:55
  • 32
  • 765
  • 0/0
  •   求你了
  • 聊胜于无聊 
  • 2005-08-15 14:30
  • 22
  • 549
  • 0/0
  •   靠u
  • 狂马 
  • 2005-08-15 13:29
  • 526
  • 700
  • 0/0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