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浮沉中信泰富使命完结

论坛:江湖理财作者:littletree发表时间:2009-04-09 13:15
<信报财经新闻>P02要闻社评社评2009-04-09
~~~~~~~~~~~~~~~~~~~~~~~~~~~~~~~~~~~~~~~~~~~~~~~~
历尽浮沉中信泰富使命完结
  上周五警方搜查中信泰富的办公室,预示了该公司涉及「炒?amp;quot;」外滙的情况可能比当初公告远为严重;昨天中信泰富发布公告,指两位创始人荣智健和范鸿龄辞任主席及董事总经理,由中信集团总经理常振明接任两人职务。
  炒外滙或衍生产品导致巨额亏损,在中资企业屡见不鲜,非独中信泰富一家遭殃。里昂证券去年十月发表一份研究报告,列出了该公司追踪的所有境外中资公司,结果发现除中信泰富之外,中国中铁、中国铁建、湖南有色、中国高速传动等都因沾手外滙期货衍生产品而招致损失。现在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而在海外进行巨额收购或投资时因付款期较长,一般需要分期支付,企业经常会面对外滙风险,为了对冲,企业都会进行外滙衍生交易,而手握大量资金的中资企业由于主管人员绝大部分不是资金的主人,往往难以抗拒「落场博一铺」的诱惑,买卖超过实际需要的外滙衍生工具,遇上市况逆转时就难逃没顶命运。
  中信泰富出事,缘于为在澳洲和欧洲购买的设备和原材料作对冲风险,需要澳元和欧罗;为了锁定美元开支的成本,集团签订了一批外滙合约,但这些外滙合约的收益与风险完全不相配(据中信泰富和澳洲铁矿签订的各种资本开支,该公司对澳元需求为十六亿澳元,但买入的外滙合约却高达九十亿澳元),投机炒卖的性质相当明显。
  中信泰富外为民企、内属国企,最大单一股东中信(香港)集团(母公司为中国中信集团)持有中信泰富百分之二十九股权,但由于中信泰富早在一九八六年在港上市,是最早在本港落地生根的红筹公司,在投资决策和业务发展方面,中信泰富的国有色彩极低,但骨子里其国企特色令中信泰富跟内地其他国企一样,倾向在金融投资市场作豪赌式的投资买卖;在中信泰富之前由于有数家内地国企先后公布因炒卖招致严重亏损,国家审计署、国资委在去年对央企和中资金融机构开展了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在查找金融外滙资产的风险隐患;很明显,国企管理层是以「公家钱」在市场炒作,因此分外大胆,中信泰富是否也因为「国企」的性质,深信即使亏损也会有国家资本作后盾提供无限量支持因而放胆投入炒业?中信泰富由母公司出手相救早有前科,在九六年荣智健及公司管理层向北京提出增持中信泰富股份,北京中信以二成五的折让价向高层配售,希望协助中信泰富「分家」自主,但后来遇上九七亚洲金融风暴,荣智健用作抵押融资的股票价值大跌,最后要由北京中信出手相助才稳住荣智健的控制权。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政府为了向资本主义学习,由国务院先后设立了光大和中信两大公司,以国家资本为基础,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规矩办事,但由于中国「共产」了近三十年,资本家早在大陆绝迹,结果光大和中信分别由解放前的资本家王光英和荣毅仁出掌,事隔多年,这二位「红色资本家」对资本主义游戏规则一无所知,光大先后作出了多项「惊人」投资,结果都一败涂地,后来沉寂了一段长时间,现在光大是的公司已非当年面貌。中信是的发展方针较为稳健,中信泰富在香港扎根,凭其跟北京的独特关是,在香港回归前后代表中国政府入股几家「敏感」的英资企业,成为一家以投资持股为主业的公司。有中国政府作后盾,中信泰富在香港的收购无往而不利,但缺乏经营业务及在市场竞争的经验,终于在这次「走出去」收购澳洲矿业一役中惨遭滑铁卢!经过这次高层大震荡之后,中信泰富也许要重新定位,到底是回归成为一家纯国企,还是继续过去的「暧昧身份」。不管未来变化如何,像中信泰富这种窗口式的红筹企业,其使命应该正式告一段落了A
标签: 添加标签

0 / 0

发表回复
 
  • 标题
  • 作者
  • 时间
  • 长度
  • 点击
  • 评价

京ICP备1402877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