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用是因为懒
谁说词汇之间的细微差异是不能客服的。很久以前这个问题也常困扰我,也曾得出和你目前类似的结论。
不同语系之间的准确转换需要对被转换的两种语言有较高的感知与把握能力,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有心无力没时间。汉语的词汇量没达到一定水准有的时候会产生无法妥帖的传达一个词义的情况。但如若在汉语上修为甚高,恐怕挤出的时间不够匀给第二门语言,何况第三、四门。所谓“通”,现在这个时代仍有,但太少。
那么多人被踩到尾巴是因为文化认同,并非就是字母混在笔画中那么简单。那么多人没生活在你生活的环境中,没那么多维度的文化认同,看见英文第一时间反应不到你感觉到的那种语义,自然会觉得很难看。这里又牵扯到浪叫说的读者问题,是不是有人看你写的东西。如果有人看,是不是得替他们考虑一下,哪怕闲聊,也是求一种交流。自己爽完了就不顾别人的感受——可以,谁也不是圣人,但得清楚不能给这种行为找冠冕堂皇的理由。
对于中国人来说,对于汉语的要求高一些完全不过分。就算粗话,国内有很多我们汉语的粗话考,有兴趣可以看看,很好玩的。对于情绪的表达,千万别偷懒,也得让对方明白喽。最好和什么人用什么话,在哪里用哪里方言,充分为对方考虑才能成全了自己。切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