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教主老师的指正。双方其实都是“据说”,那晚决赛的真相和内幕究竟如何我无从考究,除非看到那些当事人诚实的回忆录。萨苏的文章是我能找到的最详细的一篇,他说是根据一位老教练的回忆;《新体育》的报导我没读过,那个时期国内报刊的文章和现实距离多远,是不是最如实的报导,咱也不敢胡乱判断。
除了萨苏的文章,网上还有一些关于那场决战的回忆和评论,包括当时在现场的印尼人的回忆,大都零星简短,具体的细枝末节有异,但总体上几个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包括:林熊的那场持久战是转折点;印尼总体实力强于中国;印尼人排阵失策,中国人排阵占优;林碰上熊这样的牛皮糖选手是不幸;林水镜那晚打得非常悲壮。萨苏的文章基本体现了上面这些看法,水分肯定是有的,写得也煽情,但撇开那种令某些人厌烦的文字风格不论,从中心内容和大观点上来看,我倒是觉得他没有你们骂的那么过头。说他无中生有、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实在有失公允。
您贴中特意提到三个具体的疑点,细细比较,和萨苏文章里说的并无南辕北辙之别,很多地方甚至还是一致的。这是我的理解:
第一点,双方用兵排阵的优劣。侯加昌打球和当教练喜欢用脑子,这是不争的事实,那次的用兵决不是平庸之笔。OK就算熊林对阵是中国队走运撞上的,但印尼人把30+岁的林水镜安排在第3和第5场,中间仅隔一场,这连印尼人过后都觉得悔不该的事实,您居然还暗示他们的排阵更胜一筹。不知这如何解释得通?
第二点,熊国宝的“让球”。您说萨苏瞎猜“教练组事先就订好了熊国宝让一盘球的任务”,可是那篇文章里根本没有提到要输一局的这个任务,给他的任务是尽量去拖林,跟林打多拍,这和您的说法一致。到了第二局的最后,谁占主动,局势已一目了然,熊本来背着“尽量去拖林,跟林打多拍”的指令,当时有那个念头倒也合乎道理。
第三点,韩健不上场,是因为考虑到他当时的状态和体力都不好,这和萨苏的文章里说的一样。
另外,还有和我原贴的意图最相关的一点,大家都忽略了,也就是第一双打张强和周金灿迅速完败的那场。虽说对手强,胜算不大,但如果张/周发扬“体育精神”拼命负隅顽抗,按常理也不至于如此快就落败。关键的问题是: 张强/周金灿这样的输法应该不应该?
萨苏的文风如何,和原贴要讨论的主题无关。我从来不care别人的文风,外皮上的东西无关紧要。是吧糨糊?